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对他们中的不少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到一种压力。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感受。这种心态需要关注。(12月24日 《人民日报》)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一首《常回家看看》触动了无数拼搏在外的儿女们那颗因忙碌而日渐漠然的心,而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分析,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有成为社会“夹心层”的趋势。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尴尬地位:这一群体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这种“夹心层”的尴尬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城乡教育本来就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使其转变更多的有赖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自我观念的转变。当前的农村学生在高考时要更加慎重,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量体裁衣,选取与自己的能力和志向更加匹配的高校和专业,才能在经受高等教育的洗礼后能够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其次是心态上的释放。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盲目、一味、执拗的拿着自己的劣势去死磕别人的优势,这不是一种勇敢的做法,反而是一种愚昧的不明智之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而在现在的就业压力下,难免会变相助长农村中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农村地区本来就缺人才、缺知识,更好的发展农业需要知识、需要人才。倘若放任这一思想在农村地区肆意蔓延,就必然会对农村发展产生反向推动甚至成为发展的桎梏。
所以,国家在宏观的就业观念上和教育等理念等方面不仅要加强引导,更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将农村“无人种地”现象两者结合起来,把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利用起来,形成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吸引大批学生创业,让他们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农村、用优厚的待遇和条件让他们再次回到农村。
稿源:荆楚网
作者:禹佳言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