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对他们中的不少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到一种压力。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感受。这种心态需要关注。(12月24日 人民网)
年关临近,很多人在与“一票难求”的问题奋战,然而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来说,乡愁不仅仅是一张车票,还有压在心底的“巨石”。
数据显示,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有成为社会“夹心层”的趋势。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分析,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失业率达30.5%。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在社会阶层结构中面临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的尴尬。
在这样尴尬的境地前,其实真正该“无颜”的不是这些努力奋斗却无法摆脱命运枷锁的年轻人,也不是辛苦培育却期待落空的农民父母,而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结构。
一来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农村学生上好大学难,找好工作难这一恶性的“连锁反应”。二来农村大学生大多出身“草根”,缺乏社会社会资本,在城市并不掌握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靠自己单打独斗想要出人头地更难。三则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几乎成为农村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些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无论是从亲人期待压力还是制度角度,都不具备返乡“退路”。
这是一群可怜的孩子,他们挣扎在梦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之中,他们纠结在父母的期盼和生存的困境之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潇洒和温暖都不是他们能拥有的代言。
呼唤社会能对这一群体多一些人性和制度的关怀,让“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他们也能安心享受属于春节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喜庆和温馨。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