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米道路、21个井盖,多处破损,部分竟碎裂成渣,一踩就破。近日,武汉东湖高新地区出现“全球最薄井盖”,厚度竟然只有4毫米。(7月28日 《武汉晨报》)
井盖虽小,问题不少。几日前,南京仙林大学城奇葩窨井盖的舆论风波还未过去,而今光谷纸片井盖又“粉墨登场”。作为城市里最重要的公共设施和街头名片,近年来井盖沦为“吃人陷阱”的报道一直层出不穷,设计有缺陷、管理有瑕疵、安全性不足等问题饱受诟病。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井盖异化为成 “豆腐渣工程”的样板,只是建筑领域腐败的缩影,应当追究开发商的社会责任;脚下安全不能止于更换,亡羊补牢式的补救,难以拾起丢掉的民心。
但笔者以为这样的追问有点避重就轻,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井盖病”说到底,只是城市病的一个突出体现,为何小井盖能成大顽疾?本质还源于多头管理的权责不清。生活中,各类窨井有电信、自来水、天然气、热力等十几家单位权属单位,再加上相关管理部门,其娘家之多令人咋舌。正如九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一样,十个管家同样管不好一个盖儿。在使用时几家单位可以联建共用,搭个便车也无妨,一旦出了问题立马相互踢皮球。如此,井盖的管理要么缺位要么越位,终究只能是很不到位。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之作,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认为,单个个体的理性往往导致群体的非理性,酿成公共池塘的悲剧。而在今天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城市管理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协商共治。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科学合理的对话,身边一切看似井然有序的一切都会成为一堆烂摊子。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行人走得更踏实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具体的方法除了观念上进一步扭转多头管理的困境之外,其实完全可以用技术的方法解决。其一,可以以招投标的方式为城市的井盖请个“总管家”。由井盖的各权属单位、无主井盖则由市政部门各按其管理的井盖数量向井盖“总管家”支付“托管费”,由“总管家”负责日常的巡查维护。即使因井盖缺失等原因造成了事故,也由“总管家”埋单,这也避免了市民在遭遇事故时无法找到井盖权属方索赔的窘况。其二,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智慧化。例如制作开发类似“井口防坠网”、“井口警示杆”、“双层监控井盖”以及井盖远程开启系统,来提高保险系数。
什么时候小小井盖不再是城市管理一大软肋,一个短板,什么时候百姓的人身安全成了城市管理者工作的底线,生命之重真正得到尊重,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幸福城市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蓝昱璇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