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知风:新闻敲诈案中的“补药”与“苦酒”

发布时间: 2014-09-05 08:30:13  来源: 荆楚网  作者:知风  进入电子报

  根据一些企业和个人举报,上海市公安局于日前侦破一起以舆论监督为幌子、通过有偿新闻非法获取巨额利益的特大新闻敲诈案件,涉案的21世纪网主编和相关管理、采编、经营人员及两家公关公司负责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9月4日新华网)
  所谓敲诈,是用暴力、恐吓手段,或滥用法律或官方职权等,从一个不情愿的人手中索取财物。但是,新闻敲诈案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是借助了法律的威慑力,在身份上也不属于“官方职权”。而当前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影响力,确实也不亚于法律或官方的力道。于是,这柄利器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如某些执法犯法的案例一样,这种犯罪的性质就更加恶劣了。
  然而,新闻敲诈案既不采用暴力、恐吓的流氓手段,也没有滥用法律或官方职权的资格,只是“以舆论监督为幌子、通过有偿新闻非法获取巨额利益”。所以,在对此依法惩处的同时,“受害者”也应进行反思。笔者以为,新闻敲诈案中,既存在“补药”,同时也有“苦酒”。其中,在某种程度上,“受害者”是想喝上“补药”,才换来了“苦酒”,或者是“受害者”本身“有病”,才不得不喝下这杯“苦酒”。
  通常敲诈之所以能得逞,是利用了受害者“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理。而新闻敲诈,还包含了让“受害者”感到“吃小亏占大便宜”的诱惑。为何新闻敲诈专门寻找具有“上市”“拟上市”“重组”“转型”等题材的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作为“目标”对象进行非法活动?就是这些企业有给自己“喝补药”的需求。而犯罪嫌疑人在收取高额费用后,通过夸大正面事实或掩盖负面问题进行“正面报道”,难道不是这碗“补药”的功效?相关企业在这碗“补药”下使自己的形象熠熠生辉时,有没有在这种“虚胖”下感到过心虚?这种联手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在新闻敲诈被绑在耻辱柱上时,相关企业应该作何感想?
  新闻敲诈的另一种手段是以舆论监督为幌子,迫使相关企业就范。那么,人们必然会疑惑,一个行得正坐得稳的企业,怎么会怕新闻监督?如果一直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之下,一直在合法生产和经营,新闻监督难道比专门的执法部门还要专业,还要严厉?还不是在希望新闻媒体为自己掩盖负面问题时,自酿了这杯“苦酒”?如果新闻媒体胆敢捏造事实,歪曲报道,就不仅仅是新闻敲诈性质的问题了。相关企业难道连这点法律常识和维权能力都没有。要不是新闻敲诈让相关企业不堪忍受,估计在这台“好戏”下,真正的受害者是广大消费群体。
  因此,在打击新闻敲诈的同时,也要反思产生这种敲诈犯罪的土壤——毕竟,新闻敲诈不同于绑匪或地痞流氓的作案手段,其抓住的对方的软肋,可能本来就是见不得人的。就如人们常见的用“不雅照”敲诈,不但“诈个正着”,甚至连用PS的照片虚晃一枪,也会有人乖乖就范。当然,敲诈是法律不能容忍的刑事犯罪。但当出现新闻敲诈时,不但要“通过专项行动,撤销一批违法违规记者站,吊销一批违法违规记者的新闻记者证,处罚一批负有责任的新闻媒体及责任人”,也要让相关部门通过监督和检查,督促相关企业强化自身存在的“软肋”。
  稿源:荆楚网
  作者:知风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沈素芬)
关键词:新闻敲诈;21世纪网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