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9日新华社)
上海各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寻隐者不遇》、《登鹳鹊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均被删去。
地方教材改革,近年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三年一改,两年一换,改来改去,对比一下,还不如“民国老课本”。学生家长不买账,还干着急。教材频繁改革,说是为了孩子好,却一直闭门造车,能否倾听、征求一下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们的意见?据相关调查,超过73%的人反对删除古体诗,有22%的人选择了支持删除古体诗,有大约5%的人选择“说不好”;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不会占用太多课时。
当然,我们应该科学、全面、有效地让孩子们学到知识,但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应该培养一个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不透,空知其表,悟之不深,确实是一种悲哀。学习古诗有助于我们更加自然地、更深层次地理解、热爱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和学多少知识是两码事,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实现,应该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凡事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知都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小孩子一开始不能深入理解古诗不要紧,在不断学习、生活和成长中不断反思,就会有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材“瘦身”后,说是“小朋友认字压力小了,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复习,回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兴趣阅读,那时也可以自己学习古诗。”说来说去还是要学习古诗,还要占用孩子们的课外休息时间,这难道就科学?况且学生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应试教育日益盛行的今天,家长工作忙了一天之后,能帮孩子在古诗方面辅导到什么程度实在是不敢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整体来看,肯定不能和课堂古诗教学相提并论。
删减教材说是为了减负。“减负”、“减负”,先是盯上鲁迅、朱自清等为数不多能够深入剖析我国社会深层问题的名家的作品,现在好了,又盯上了古诗。多少年了,我们小时候不都是从学古诗过来的吗,也没见谁小时候因为学习古诗累坏了。以“减负”的名义把古诗从教材上删除的一片不剩,是不是有点勉强?
话说回来,教育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包括认字在内的“知识”,还要培育属于精神世界的人的想象力、审美能力、道德观和价值观。二者结合,才有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其说现在所谓的教育专家所设计的教育要把孩子教成工具——这其实是比删除古诗更严重的事情,还不如说删除古诗就是教条主义教育理念支配的产物。
稿源:荆楚网
作者:霍计武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