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实施中衍生出的一些问题还有待破解。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反映,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9月15日《京华时报》)
重点高校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的学生倾斜,意在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阶层板结现象,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如此稀缺的教育资源,却被官员“揩油”,想想都让人怒不可遏。这种“鸠占鹊巢”的现象,掠夺的不仅仅是可量化的现实利益,更是贫困地区学生无法量化的未来和足以改变一生的命运。而且,它极有可能给“高招扶贫”带来改革阻力,进而消解改革善意。
高考扶贫是指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国家相关部门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向一些边远落后地区进行高考招生倾斜。从扶贫的效果看,这种倾斜是可取的。在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头两年,我国有关部门和参与学校其实已经注意到政策优惠没有落到真正的农村贫困生身上的问题,这和这一计划把招生对象确定为贫困县考生有关——在贫困县,也有城镇户籍考生和农村考生——为此,在进一步实施这一计划时,已有省市和学校在调整招生对象,从面向贫困县所有学生,改为面向贫困县的农村户籍考生。
“高考扶贫”是一种人才扶贫,这种“造血式”的扶贫,要比给贫困地区多一些财政拨款等“输血式”扶贫更有效,也更持久。高考扶贫政策沦为权贵的“盛宴”,根本上在于权力的长袖善舞和无孔不入,贫困地区对权力的监督相对较弱,权力的行使和运行也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和人脉基础。导致变异的土壤依然肥沃,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扶贫政策只能“定向”到某个贫困县,却无法“定向”到贫困学生。
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农村生计划,比如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报考者的信息没有公示,只是由有关部门对其资格进行审核,这不利于公众对报名者的资格条件进行监督。如此现实下,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好的政策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而不折不扣的执行需要坚实严密的制度保障。从长远看,官员子女搭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生的补偿计划的便车,既有违教育改革的初衷也对农村教育公平造成新的不公,有必要采取果断措施堵住漏洞。堵塞官员子女在高招扶贫政策揩油的漏洞,有必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应建立统一部署的补偿计划,给予贫困家庭学生加分评价信息,根据学生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来确定补偿,将每个学生的求学地区、所在家庭作为一项评价标准。同时,让高招扶贫信息在公众监督下执行,才会是防止权力滥用和去除污浊的最好“防腐剂”。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昌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