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贫困县的“帽子”敢“戴”也要敢“摘”
发布时间:
2014-10-15 17:43:42 来源:
荆楚网 作者:
刘君 进入电子报
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扶贫日和社会扶贫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在回应媒体提及,个别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之后不愿意摘帽,不愿意放弃这种既得的利益的问题时,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贫困县脱贫以后不愿意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共有六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让国民整体的脱贫致富,仍是一个未达成的夙愿。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是党对国家发展整体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而贫困县的设立也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通过国家政策资金各方面的扶持、以及“先富”地方的帮扶,一起让部分地方摆脱贫困的纠缠。这样一个深深体现着国家的良苦用心的政策,却在执行的过程中变了味儿,走了样儿。
一方面是有些贫困县借着国家为其开设的便捷通道,不干正事儿,不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上,而把“修门面”放在了首要;另一方面是有些贫困县各方面指标已经“脱贫”,却还要紧抓着贫苦县的“帽子”不放,公然炫富。
不管是“伪贫困”,还是“真土豪”,都折射的是当地政府观念的错位,显现的是他们精神上的“贫困”。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使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置民生百态于不顾,更一直紧抓国家的“保护伞”。长此以往,民生只会越加凋敝,而整体经济的发展也会裹足不前。
地区发展有先后,贫困不是一种耻辱,贫困县要鼓足勇气、张开怀抱,敢于为自己贴上“贫困县”的标签,虚心接受外界的帮助;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不是没有限度,想要大发展,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因此,在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贫困县也要勇于摘掉头上的“帽子”,不再受“嗟来之食”。
要想为贫困县正正身,让国家的政策得到更好的效果,还得从贫困县的监督监管方面“建章立制”。一是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降低甚至取消GDP考核在贫苦县考核中的比重,引导贫困县,把他们的工作重点用在关注民生,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面。二是建立约束机制。如对于贫困县的财政投入去向比例要有一定的安排,将更大的比例用于民生,用于扶贫。三是退出机制。以激励为导向,县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后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以指标为依托,各项指标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就必须退出贫困县的行列。
物质上的贫困可以缓解,精神上的“贫困”才真的难以“救赎”,我们真诚的希望在不不久的将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贫困”“帽子”都可以被摘下。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君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魏霭琼)
关键词:贫困县;帽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