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西里街,一面刻有近百首唐诗宋词的文化墙引起了当地市民的驻足欣赏。太原市民关注的不仅限于刻在墙上的传统文化,更是扩大到了表现诗词的繁体字上。据市民统计,这面“文化墙”上共计出现了33处错别字。(12月9日中新网)
近年来,文化墙作为城市的“鲜活名片”时兴起来,因为它是倡导文明、宣传文化、发扬美德的有效载体,同时,还承担起连接历史、创新未来的责任。但文化墙的建设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细致活,从设计施工到建成验收,每一关都需要从严,来不得半点马虎。然而,太原市某地的文化墙就被曝出现了33处错别字,别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耀眼,人们不禁要问,这面“没文化”的文化墙究竟为何“伤痕累累”?
仔细审视,不难发现,此文化墙其实“含金量”十足,因为其字体使用为繁体。古色古香的墙壁,如若能镌刻上代表古代文化的古体文字,营造出的浓浓氛围必然不同凡响,但“阳春白雪”绝不能“班门弄斧”,公益宣传也不是“附庸风雅”。既然繁体字本就不好辨认,更难于刻写,为何不能早早发现问题,更换设计;既然知道工程难度系数之大,为何没有经过严密检查,防止错误?
由此可见,“没文化”的外在表现必然存有“内伤”。文化墙的特色设计固然值得肯定,但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办事态度与行为令人心寒,从中映射出一些官员扭曲的政绩观、“面子工程”更是可见一斑。想罢,只有在匆匆赶工的修建中,才会重量不重质;只有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才会误入歧途、东施效颦;只有在一味追求文化的虚荣里,才会“打肿脸充胖子”。
诚然,中华文化要继承、要发扬,但精神世界的攀登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能修墙建亭、一蹴而就。因此,相关部门一方面要放平心态,多下功夫、多投精力,多花时间、多创心意,将文化传播渗入城市建设的更多方面;另一方面,在设计制作时,多考察实地、多讨论修改,多了解进展、多监督检查,不亵渎传统、不误导民众,排除“内毒”,让文化建设“有里有面”。
稿源:荆楚网
作者:姬玉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