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但科研领域乱象丛生: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不仅大大影响科研活动,也使科研投入效率低下。(12月22日 新华网)
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未知领域的过程,对推动未知领域的认识不断向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反映出我国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然而,一年1.2万亿元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科研乱象”简直扰乱了广大民众的神经。
按“牌子、帽子、位子”分配科研经费是产生“科研乱像”的推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牛校”等因素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的全省拿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不如所谓“牛校”的多。无论是“牛校”,还是“牛人”,“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的科研经费分配方式促使科研人员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份地位,而非真正的科研。
此外,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科研活动成效。一则,以“论文导向”的科研活动使得科研成果以发表论文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成果能否转化不受重视;二则,“立项脱离市场”“重立项、轻评测”等问题,也使科研行为“功利化”“浮躁化”。科研只是围着经费转、围着部门转,这样的科研成果怎能“赚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的力量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如果不能助力经济发展,那么科研就谈不上是生产力。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用活科研经费。一要排除“牛校”、“牛人”的干扰,督促科研人员更加专注科研而非“升官”;二要改变“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方向,让科研围着产品转、围着市场转,加强科研与经济的关联度。
“科研乱象”是科研经费“乱来”。只有合理分配科研经费、用活科研经费,把钱花在“刀刃”上,方能通过科研“赚钱”,一展科研成果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娜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