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滕菲:科研经费“节流”,须“精打细算”

发布时间: 2014-12-23 17:28:00  来源: 荆楚网  作者:滕菲  进入电子报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但科研领域乱象丛生: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不仅大大影响科研活动,也使科研投入效率低下。(12月23日 新华网)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我国科研经费大多由教育部门通过对高校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以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它是我国科技创新与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我国科研经费投进去倒是不少,回报率却不尽人意。据统计,2013年科研投入达1.2万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仅为10%。究其原因,一方面科研经费项目审批主要以论文为导向,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研发项目都较少;另一方面,各高校与研究院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尽完善,有些经费并未用到科研项目上,而是进了某些导师的腰包里。那么,如何治理科研乱象,让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重“里子”轻“面子”,严把项目审批关。虽然名校、名师在学术研究上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确实更有投资价值,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年轻学者的研发潜力。我国科研经费与其说按申报来审批,不如说按“辈分”来分配,经费大多集中在名校、名师上,不利于年轻学者的科研创新。因此,教育部门在科研经费审批环节,以项目内容为标准,将经费真正用在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上。
  明晰经费去向,严防“跑冒滴漏”。当科研经费发放到学校、项目负责人手中时,经费使用权也就由负责人掌控,这就容易出现经费私用、滥用的乱象。为了防止科研经费挪威他用,学校应建立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经费支出监督,及时了解经费去向。
  与企业为“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是最熟悉市场需求的,若企业与高校强强联合,则有利于科研成果市场化。应加速改革科研制度,联合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以产品为导向,促进科研项目向实用性转化。如此,不仅可以减少财政上科研费用重压,更能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前提是科学技术能为人们所用、能被广泛推广,而不是将大笔科研经费投入进去,就能结出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只有在经费上“精打细算”,让每一分钱用在科研、用对项目,才能为生产力加码。
  稿源:荆楚网
  作者:滕菲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魏霭琼)
关键词:科研经费;回报率;第一生产力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