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针对市管干部中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的《北京市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昨天对外正式公布,规定交接不清造成经济损失,将被追究责任。
对基层官员开展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如交接不清造成经济损失,将被追究责任。这无疑是北京市对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管理的一次探索与创新之举,也是新形势下规避负增长GDP而走的一条新路子,更是避免上任领导盲目冲动,为“政绩观”而不计后果付出代价,让下任领导能摸清家底有的放矢。笔者以为的确值得点赞。但同时也产生相应的困惑和疑问。这样的经济事项交接对于地方长远的投资或亟待跟进的产业如何交接?对于在建的项目如何认定?如果离任的领导准备任用到更高的位置去担任领导职务如何顶真审计?对到自然年龄点离任如何认定?要调离现任的工作岗位或者辞职下海又当如何?如果暗箱操作打“擦边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交接怎么办?等等如是,不得不说,离任“交接”就真能规避经济损失?
不得不说,离任经济交接或者离任生态环境审计,是调节近年来唯GDP而论的扭曲政绩考核观有力措施。在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干部的考核中,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使得干部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主动或者被动的搞“政绩工程”,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造成政府举债过多的局面。就像有权威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领导干部22多万人次,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1000多亿元,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他人员有258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这既让我们看到了审计的成效,也反衬出审计不断改进,力度不断增强,即挽救了官员,又减少经济损失,更能奠定良好的公信力,可谓一举数得。
因此,对离任经济交接首先要重在审计不走过场。因为就离任交接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现任位置离任又附带经济责任。有责任,就肯定有相应的权力。有经济权力就有经济责任,更有最后决策权,也就是正职。审计、交接势必带来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最终将可能给单位行政领导带来法律责任。其次,就是行政副职,或许有权力,不一定有经济决策权,但不敢保证财务、产业、基建等方面不无问题。唯有交接、审计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其次,既要重视干部在离任的审计、交接,更要注重任期内的实绩考核,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对当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审计。这样才能不断弱化举债的短期行为和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主观动因,避免以政府的名义出面为当地企事业单位担保贷款,等到这些单位的经营状况发生困难时,政府却被动的成了偿债人;或是在任一方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生态结构,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换取经济增长速度,完全忽视了环境承载能力,最终成为“烂尾工程”,造成经济的损失。
再者,要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上任前的晒,卸任后的“亮”,即张榜上墙。让公众充分参与全程监督,确保清清白白的来,明明白白的去。加大问责处罚力度,对弄虚作假违法乱纪者出重拳下狠手,迫使他们不敢背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确保交接、审计公平、公正、公开。
最后,要规避离任经济“交接”不走过场,避免离任交接出现问题已经为时已晚局面发生,需着眼细处,根治领导干部浮躁顽疾,遏制“拍脑袋”决定;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引导官员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精力财力都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