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唱起“空城计”、儿童图书馆里摆着营销类书籍、工人文化宫变成电影院……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有名无实”,没有人管、没有人看,是资源浪费,更是管理失职。(1月15日新华网)
文化场馆理应充满文化气息,成为公众愉悦心身的“公共食堂“,但是很多地方的文化场馆有名无实,出现了”少年宫没少年“、”工人文化宫没工人“的奇怪现象。
这种怪象背后却是各地文化部门冠冕堂皇、不知羞耻的自吹自擂,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丰满的“成绩单“与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文化建设的虚假业绩正以文化场馆的式微和尴尬,忽悠和欺骗政府及广大民众。没人管、没人看的文化场馆静悄悄地蛰伏在现代城市和乡村,像一只只激流中的沉船。
可是没有人能想象得到,这静悄悄中实则充满了“躁动”。不少文化场馆早已实施“变性手续”,成了文化管理部门攫取“经济效益”的工具。或出租成了商业活动中心,或自行改造成了电影院、影剧院。相关报道显示,这些所谓的“商业场所”,出租费、剧目的票价高达几十上百元。有钱赚,有红分,是否就是文化场馆乱象频仍“没人管”的根源?
而在广大农村、郊区等不太发达的地区,文化场馆成了“华丽的花瓶”,外表看似豪华,里面实在空空如也。无图书装备,缺活动器械,渴望读书和锻炼的农民和学生只有“望馆兴叹”。没有利益分成,是否农村文化场馆衰败的根源?
文化部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数量有三千多个,文化站超过四万个,村(社区)文化室25万个。本应充满文化气息、为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文化场馆,如今却散发出浓郁的商业气息,成为一些文化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巨额收入显然不会“专款专用”,其究竟何去何从,有关部门自当彻查到底。
14日,中办、国办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要求给群众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激活文化场馆的文化气息,已经成为当前各地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惟其如此,公共文化服务才不再是喊在口上,写在“成绩单”上。但是,对策和政策之间的博弈规则使我们不得不充满担忧,要使“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落地,还需两办出台具体的操作细则和评估细则,并建立严格的督查机制。
稿源:荆楚网
作者:范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