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治以韵脚统一的“五言诗”格式作了一份长达6000字的报告,成为网络热点。(2月13日中国日报网)
官员报告用“五言诗”,确实少见。把工作报告与文学性的描述语言搞到一起,这是一个啥概念?又是一个啥效果?不敢想象!因为对于报告者来说,这不仅仅是能力与技术的问题,更主要是在勇气。
作为地方性的人代会,主要职能是向代表报告具体工作,会议庄重严肃。因此当新闻报道一出,立刻引起网络热议,有人点赞,有人反对,有人质疑,应该说都各有各的道理,但由“五言诗”报告所引发的几点思考却不得不说说。
如果我们把五言诗报告比作一颗石子,把当前的作风建设比作一个平静的湖面,显然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却是实实在在的。首先来说,这份长达6000字的报告是如何写成的?据说这份报告是李治亲自酝酿起草,人大班子反复讨论,常委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出台的。
作为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能够亲自草拟报告,其行为本身应该比所谓的“五言诗”报告更重要。客观而言,现在某些地方无论是开大会小会,有多少领导会自己亲自写稿?自己不操刀,写出的东西不是高大上,就是洋洋洒洒中看不中用,难怪在过去的人代会上,一些代表会心不在焉。
报告的草拟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基层调研凝聚而成的。从“五言诗”报告的形成过程来看,据悉,李治本人是随时怀揣一个小本子,走到哪儿记到哪儿。白天在外面调研随时记,凌晨3时起床整理出来。每次调研回来,把干的东西变成立体的东西,凌晨起床披上衣服,坐到桌前,把当天所看的、所听的、所想的都写出来,到年底再综合到一起。
这种务实的调研之风也比“五言诗”报告重要。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走马观花,与群众交流居然出现语言障碍,这样的基层调研如何捞到干货?在没有基层鲜货的情况下,如何写出有分量的报告?
就“五言诗”报告这个文体来说,没有“几刷子”,谁敢去尝试?因为这本身就是在向现有的会风与文风挑战。五言诗的要求是很高的,还要加上自己的思想,非常难。正如专家所言,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起码比现在程序化的八股文格式要有创新。
从网民的评价来说也可以得到映证,“以这样新颖的形式写报告,确实难得,比起毫无内容的长篇大论,有过之而无不及!”“说真的,以前根本就不会看,这次竟然能看下去一半,不得不说也算是五言体的胜利了。只是这么写还是不如更实在的大白话来得漂亮。”由此可见,期待会风和文风的改变才是核心。
一言以概,不一定非要用使用“五言诗”格式,但目前的八股文格式及文风肯定要改了,多一些接地气,多用老百姓的语言,这样的报告才是走心的报告。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闲语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