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了,教育部的通知挡住多少“条子”?挡住了“条子”离实现教育公平还有多远?两会进行时,有四位或为名校校长、或者曾经担任过名校校长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采访,一致认为挡住“条子”,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2014年初,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到2015年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划片就近入学已经作为一项制度实施多年,可是依然挡不住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在重点大城市,学校有三六九等,市管的学校普遍好些,区管的学校只有部分小学好些,新城区建了新学校,老城区新楼建了不少,可是学校几乎还是老样子。所有的热点学校都是大班额,教室里八九十个学生,看着令人不安。上学难,上好学更难。
最难堪的是,本来是很不错的义务教育,可实际上比例并算小的中小学生入学或者升学时都花费了不菲的钱财,几乎是民怨沸腾。以“条子生”为代表,基本可以知道大城市的基础教育糟糕到了什么程度。
来自基础教育名校的人大代表谈“教育公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时告诉记者,“我觉得归根到底是出生地的不公平,你出生的家庭决定了你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你的家庭、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资源。哪怕在同一个地方,你的家庭不同,也可能意味着你享受资源多还是少……”很遗憾,这样的回答太不及格,也太不负责任。
是的,有许多农村的孩子跑到城里上学了。因为城镇化的脚步势不可挡,尽管每年也建了一些学校,但远远供不应求。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根本症结就是教育资源还处于稀缺水平。市级财政喂养市级学校,区级财政喂养区级学校,各自为政,至于划片之后学校够不够,就没人管了。建学校,招教师,这些财政开支就跟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样,都不大乐意做。于是,学校少,学生多,这个基本矛盾加剧了教育不公,深受其害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不解决学校少的问题,“条子生”就不可能减少,更不会杜绝。这是个常识。笔者在郑州通过观察思考,早就认识到,不仅那些外迁出去的高校可以变成中小学,就是那些行政机关也可以腾出地方建成中小学,这是解决学校少的最佳办法。学校多了,教育的公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时候不能不佩服我们的“神规划”,就是在新城区,我们也依然发现学校少的问题,有开发商就千方百计躲开建校问题,把教育都抛给政府抛给社会,不少成规模的社区里竟然没有学校,不知道是不是拜“神规划”所赐?
此次两会上,四位来自基础教育名校的人大代表在一篇报道里自然不会把教育不公问题说得多么透彻,要问他们“教育公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也自然不会得出多么一针见血的观点和见解。一篇报道可能就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不过因为是在两会进行时,我们倒是很在意他们拿出了什么样的议案。笔者以为,如果他们不能就“教育公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给出科学答案,并为此进行不懈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那么作为人大代表,他们就是不称职的。
全国人大代表方青是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又是区教育局副局长,她倒是承认因为自己全国人大代表,所以她那里没有“条子生”。笔者的态度如下:第一,但愿她说的是真的;第二,也但愿她为推动金华市的教育公平做出了贡献。第三,如果金华市的学校还是供不应求,我们就要对她的话挤挤水分,不然,到底是谁弱智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永杰
(作者:沈素芬)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