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吏再“能”,也必须置于制度的严格约束和监督之中。良好的制度设计,必须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吏的能力,又要把这种能力约束在依法执政的正途。(3月23日《北京青年报》)
“稳、准、狠”,真可谓是十八大之后中纪委惯用的“打虎”模式,更是让贪腐官员“坐立不安、忐忑不已”。今年两会后,5天之内4名副省部级高官被宣布接受中纪委调查,相信众“老虎”的审判、定罪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而闪亮大众眼球的是,这4名高官除了同样身居副省部级高位之外,媒体曝料都曾被部属和舆论认定为“能吏”。 那么,“能吏”腐败缘何迎来宽宥?值得反思。
古语有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能吏”,乃借用中国古代官场的称谓,意指那些“很能干的吏”。长期以来,既“能”又“廉”,是百姓对官员的理想期待,却又几乎从来不曾实现。无论是当下“棒打”的仇和、徐建一等4名“大老虎”,还是此前落马的刘志军、刘铁男、李东升、李春城等一大批部级高官,几乎都是可以用“能吏”来解释词义的范例,他们在其风华炽盛之时,几乎都不负“能吏”之谓,且多为某一领域之翘楚,亦都给公众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甚至不惜对其贪腐劣迹作出某种宽宥。
诚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能吏”之所以能受到格外的看重和欢迎,与改革开放的核心要求和百姓的殷切期盼分不开。在很长时间内,仇和这类作风强悍、一往无前的官员,不断被派到官风保守、经济落后的地区去“啃硬骨头”,也足以看出其上级对这些能吏的器重。“机遇与风险并存”。于是乎,一旦一些地方,在“能吏”官员贪腐落马后,其原来主导的一些正常项目、工程也随之停滞,其继任者或因避嫌,或因其他考量,不愿做“能人”,为免犯错、宁可少干活。
“离了红萝卜照样能开席”。不得不说,民间怀念落马的“能人”,无疑给反腐成效蒙上阴影。为此,在打掉“能人腐败”的同时,要让清廉能干的官员加速脱颖而出。这就要求从制度上下功夫。正如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两会上所言,要抓早抓小,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决不能放任自流,造成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爱护更需严格要求,纪律执行必须求细、求实,抓“小问题”做“大文章”。
“矜持规矩,慎作方圆”。在笔者看来,“能吏”绝不是将功抵过的挡箭牌,反腐棒打“老虎”无需问出处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中国公众也必须尽早走出对能吏的过度期待。要想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性政治生态,最关键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在权力运行的全程设置关卡监督。甚至可以说,一个官员越是精明强干,其手中的权力越要受到完善的监督和制约,否则他一旦腐败,后果也越严重。当然,这不是说平庸懒惰、无所作为的官员就不需要制约和监督。只有干部选拔机制上也跟上步伐,清廉能干的官员才会脱颖而出,反腐的成效才会最终彰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小辰
(作者:沈素芬)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