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5月19日 新华网)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成了人们参与社会监督的有效途径。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网络乱象,有恶意诬告诽谤、发布虚假不实信息的“枪手”,有提供删帖服务、替人消灾的“权力掮客”……收入不菲,可谓是“行行出状元”,让人惊叹不止。
笔者不禁想问,什么时候删帖竟然能成为职业?其完整的产业链竟还会如此有“市场”?细细分析,不难看出,“删帖”生意的火爆实则源于市场的需求和利益链的驱使。
当互联网的舆论场,成立利益的博弈场,一旦涉及纠葛,一些单位、个人,包括商人,甚至个别官员,都可能成为利益链条的幕后推手。从“揽活”的网络公关,到充当“中间人”的删帖中介,再到直接负责删帖任务的“管理员”,“利益链”的驱使也导致了缜密产业链的形成。
“有偿删帖”,不仅删掉了网络公信力,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破坏了公众舆论环境,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权利。殊不知,“有偿删帖”更是挑战了法律权威。
法治社会里,发帖发言是公民自由,如果出现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大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然而,很少有人选择这条道儿,对付“负面新闻”帖子,首先想到的“捷径”就是寻求删帖。
尽管我国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但是,“有偿删帖”的屡禁不止、沉渣泛起也反应了法律监管的乏力。因此,彻底清除有偿删帖的利益链和滋生土壤,还需要切实将“有偿删帖”关进法律的笼子。
一是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进行严惩;二是严格规范网站的运营流程,对网络管理部门、网络编辑的权力进行约束;三是疏堵结合加强网络监管,对恶意诬告诽谤、及虚假不实的信息建立合法正规的删帖程序及投诉渠道;最后,当强化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网络不能成为谣言、诽谤的游乐场,更不能成为噤若寒蝉的是非地,保护人们发声和辟谣的权利,需要法律唯法为治。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江夏青玲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