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起,负号开始和“扶贫项目”一道频繁出现在账单里,“修建村村通公路”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此外还有危桥改建、村小翻新等。林林总总算下来,2000人出头的大垅村至今已欠下100余万元债务。当初一个个令全村人“兴奋不已”的扶贫项目,如今却变成了压在所有村民心头上的“一块块大石头”。全乡10个行政村中,有8个行政村出现类似状况。其中,最严重的一个村子光是修路就欠了100多万元。(9月9日《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为了给珠田乡大垅村建设公路,支部书记王建红也算是“拼了”,冒着“欠债”的的风险,完成了一项项工程。然而,本应是国家的脱贫好政策,可大垅村却“越脱越贫”。而“还债”的希望,却仅仅依靠申请“贫困村”。如今,国家加大扶贫力度,出台了各项扶贫政策。然而,各地也不能把戴“贫困帽”当作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救命稻草”。
诚然,有王建红这样积极为村致富想办法的党支部书记,是吉安市之幸,也是大垅村之福。他们是最坚实的基层力量,也是引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但光靠这样一批基层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农村脱贫致富,更要由粗放到精准转变,由资金到技术帮扶。
一方面,要将以往“大水漫灌”或“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变“漫灌”为“滴灌”。对于像珠田乡大垅村的这种情况,应科学谋划,制定详尽的扶贫方案,补齐短板。同时,要多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农村的承受能力和扶贫开发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扶贫政策既要把握好整体的平衡性,又要有所倾斜,最大限度的减轻基层负担。
另一方面,要授人以渔。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贫”,将有限的“输血”变为可持续的“造血”。经济上的支持,只是急功近利的“授人以鱼”,倒不如高瞻远瞩的“授人以渔”。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是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好方法。同时,培育壮大有利于群众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实行产业扶贫。另外,招商引资提供项目,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扶贫办法。脱贫之路千万条,切不可把戴 “贫困帽”当作脱贫的唯一“救命稻草”。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亚男
(作者:蓝镭)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