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鱼予:“清水衙门”涉危是权力颜值“飘红”
发布时间:2015-10-03 11:54:34来源:荆楚网

  “近年来,环保部门地位不断提升,已经由过去的‘弱势部门’变为热门的‘公关对象’,由‘清水衙门’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29日下午,河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马新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是他总结环保系统近两年来出现的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也是他不久前在河南省固体废物管理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的一句话,目的是提醒环保官员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9月30日中新网)

  曾有这样一组信息显示:华北受到地下水和土壤化学污染的困扰、全国135个城市遭受酸雨的危害、全国1/3以上城市遭遇的垃圾围城……诸多的环境问题让人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在民众期盼蓝天、绿水、黑土之余,一个印象中相对“清水”“弱势”的环境领域监管部门,却因为贪污腐败屡现报端纸媒。如广东东莞环保局原局长袁绍东涉嫌受贿2000多万;2013年底,安徽省检察机关从一起举报线索入手,揪出该省环保系统贪腐分子130余人,案件基本覆盖了该省16个市;广东清远市清城区环保局原局长陈柏和利用职权敲诈勒索,“分分钟搞垮一间厂”的“豪言”,等等如是,令人咂舌不已。缘何“清水衙门”会成为“是非之地”,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是什么让腐败迅速向环保部门蔓延,甚至使之成为“重灾区”之一?

  不得不说,随着一些地方工业化进程加快,GDP 数据出政绩的“升官”路径凸显,随之而来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为加大相关治理力度,一些环保相关法律,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力度,自然而然的让环保部门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在审批、执法等环节获得了更多权力,甚至对某些事项有一票否决权。试想,当“清水衙门”成为拥有巨大自由裁量权的环保执法者时,无疑会成为污染企业的公关对象,假以监管如果稍逊一筹,势必极易引发权力寻租。看来“弱势部门”变为热门的“公关对象”,“清水衙门”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带”。归根结底是权力颜值“飘红”,监管之殇所致。

  诚然,环境问题事关我们的心肺之患,事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作为环保执法人员本应致力于保护环境,然而在利益诱惑下,与企业法人和不法商人相互勾结,弄虚作假,瞒天过海,通过各种方式放任污染企业排污、监测机构造假。如江苏扬州宁达贵金属有限公司跨省非法倾倒危险废物事件;河南瑞尔威实业有限公司,跨省转移倾倒危险废物案件。说白了,其实,这些违法案件都是一些环保执法人员对“送钱”企业采取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优待措施,是不作为和乱作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一些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理想信念丧失;一方面内部监督缺位、监管权力利益化。

  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当内外监督的缺失,必定致使权力运行失控,进而造成监管权力的利益化。因为本来环境监测专业性强,就算民众对一些环境问题提出质疑,但要核实清楚很难,导致外部监督力度偏弱。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内部执法权力又过于集中,执法过程缺乏流程控制和公开透明,在环保项目审批、验收等方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让集体决策变成走过场,这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土壤。让一些环境领域的监管者在金钱的腐蚀下,沦为破坏环境“帮凶”。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遏制环保领域的贪腐已刻不容缓。笔者以为,一是要完善环保部门工作机制以形成制约;二是要规范内部员工自由裁量以减少违规操作的空间,让决策、执行、监督权,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主体行使;三是要增强业务工作的透明度,科学设计业务工作流程。或许多管齐下,方能让环保部门成为“绿水青山”的保护者,而不是污染企业的“保护伞”。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