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本届政府第11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第一个重要议题就是部署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更不能把国门关起来,还是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自由。”李克强说,“但与此同时,必须要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消费品产业升级。” (2015年11月12日京华时报)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国外的代购们又是大赚了一笔。一直以来,随着中国老百姓消费水平的提高,“出国购物”成了市场的“新常态”。外国人也惊叹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纷纷感叹说中国人“真有钱”。其实中国人钟情的国货并不只是因为“贵”,买奢饰品的毕竟是少数。如果买德国汽车、美国苹果手机、日本手表等老字号品牌还算是正常现象,但是就像日本的马桶盖,韩国的护手霜、马油、卫生巾等一些生活必需品都要进口,这足以说明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从目前中国产品的特点看,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很难保证。有网友说中国放开二胎政策的国际影响就是加快了澳洲养奶牛的步伐。由于中国奶粉的“三聚氰胺”问题,很多条件的家庭都选择了进口的奶粉,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充满了担忧和无奈。而面对产品的价格和体验,中国产品不仅价格不透明,用户体验也不到位,售后服务跟不上,让百姓缺乏购物的安全感。
从中国市场的现状看,不光是因为市场监管的漏洞让不少商家“居心不良”,违背市场规则,导致商品无人问津。更重要的是市场中旧的推动力逐渐衰弱,新的推动力动力不足,消费品的改革升级不到位,没能跟上消费者的需求,还在发展的老路上举步维艰。
从中国的消费者心理看,有一大部分中国人处在非理性的消费怪圈里,觉得贵的就好,洋货就好,存在崇洋媚外的心里,有外国经济周刊曾报道中国人的消费心里:“对于部分中国人来说,春节不光在家吃饺子听着爆竹声,还有就是在国外的商场里听着刷卡机啪啪声!”
当然,李克强总理强调,不限制百姓的出国购,对于消费持有一种自由主义,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促进我们创新,倒逼消费品改革。其实,近些年,中国的消费品也不断的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在大阅兵期间,朴槿惠等几位外国领导人在北京购物,买鞋袜子等,看上了“中国制造”。
但是纵观现状,我国的消费品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政府鼓励,对市场给予引导和监管,做好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用创新驱动发展,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的参与竞争。另外,公民也要转变观念,理性消费,理性看待中国制造,为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制造做出贡献。
稿源:荆楚网
作者:全颖欣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