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找茬”大学英语教材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无意间发现一本大学英语教材的错误,使得他开始了历时两年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找茬”历程。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他撰写了一份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11月18日《京华时报》)
施兵找茬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有人为施兵点赞,有人斥责教育部的监管不到位,但是却少有人从教材错误的根源看这个问题。教材的错误反映出教材编写队伍准入门槛过低,教材审定的不负责任,但这些只是表面上的问题,背后的问题可能是教材挂名的乱象。
教材挂名是指一些出版社为了占领市场,设立所谓的“编辑委员会”,拉名人、专家当顾问或主任,为教材挂名,但实际的编写人员却另有其人。这种挂羊头卖狗的做法主要是利用了大众普遍迷信权威,崇拜名人效应的心理,这种挂名教材,名气很大,质量很差。
虽然目前教材已经市场化了,在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上,学校是有自主权,但是高校选择教材的标准是什么?有多少高校会在为学生选择教材时先把它从头到尾看一遍呢?正因如此,标准自然就成了“权威冠名”,然而,当徒有其名的教材越来越多地出版并且流入高校,错误自然就多了,施兵也就有茬可找了。
笔者的学校,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不使用教材了,一方面是ppt教学,不用教材也可以上课。另一方面,这些老师也解释到,“不用教材是因为现在的高校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很难选到一本好教材,与其这样,不如不让“歪教材”教坏学生。”
另一方面,挂名教材的名气更成了错误的保护罩。因为有名气,所以很少有人敢去质疑这些教材的权威性,像施兵这种“较真儿”的人实在太少,何况施兵是一位大学教师,对教材找茬还有一些底气,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人,即便发现了教材错误,也不敢贸然找茬,最后只能选择装聋作哑。
为教材正名,需要更多的施兵挺身而出,加入到教材找茬的队伍中,让那些粗制滥造的教材滚出高校。更需要相关部门从教材的编辑出版入手,从根源上打击“歪教材”。同时,加大对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出版社和编辑的惩罚力度,规范教材市场。
教材,作为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教材只挂名不挂质量,教材也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恒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