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中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到黄山等21个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记者调查发现,一年多后,公款“开会游”有所遏制,但仍存暗箱操作,借开会、考察、培训、交流、调研等幌子,一些公款“借壳游”“傍会游”“顺道游”屡禁不止。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央为刹住公款旅游之风,可谓用力甚深,但公款旅游之风却从未决绝,更是备受诟病。什么“遁形”、“马甲”、“匿名”公款旅游,就如同报道中所说,虽然公款“开会游”有所遏制,但仍存暗箱操作,借开会、考察、培训、交流、调研等幌子,用公款“借壳游”“傍会游”“顺道游”依然屡禁不止。缘何在高压态势下,公款旅游还能搭上开会“顺风车”?是部分领导干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不正确的权力观作祟?还是监管程序形同虚设,才让各种变相出游轮番上演?公款“傍会游”掌掴了谁的脸?着实值得深思。
不得不说,公款旅游之所以一直是正风肃纪的“老大难”问题,与部分领导干部不正确的权力观不无关系,心存难得借着“考察”、“比赛”、“教育”、“开会”等名义游山玩水,既不掏自己腰包又可以出门享受,何乐不为呢?再加之制度不健全,领导手中公款消费的权力无人监督制约,监管往往盯住的是出游对象、次数、时间,却始终没有触及到最关键的要素——钱。就算是查处问题,大不了警告、退款。因此“不落腰包的腐败”很难被查处,更促使了一些官员抱着侥幸心理,无视党纪国法,大摇大摆地拿着公款去游玩。
其实,无论是享受“隐性福利”的“借壳游”,还是本末倒置的“傍会游”,亦或是会在前、游在后的“顺道游”。无不折射出某些党员干部根本没将相关规定放在心上,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表面上遵守规定,实际上抱着侥幸心理,变着花样触碰红线,试图逃避惩处心态。也有外部监督“使不上劲”,内部监督又往往如“灯下黑”,上级主管部门只负责审批,其他部门即使有事后审查,也大都流于形式,才给公款“傍会游”留下了漏洞。
由此可见,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过中既有个人因素,更有制度原因,要从根本上打破侥幸心理,必须从体制机制层面突破,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试想,如果事前监管制度到位,公款旅游的违规做法定很难放行;如果报销制度规范明确,公款吃喝怎能有空子可钻?看来,系统完备、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做保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是遏制公款“傍会游”的釜底抽薪之计。
说一千道一万,天下事难在法之必行。公款“傍会游”无论掌掴了谁的脸,但公款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作风疾病,需要用正风肃纪的“廉药”来医治;需要坚不可摧的制度城墙,要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就坚决查处一起,坚决杜绝“破窗效应”,以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和令行禁止的执行能力,切实防止公款旅游搭上开会“顺风车”。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作者:何青)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