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大学生实习的高峰期,很多大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使出浑身解数,找合适的实习单位。(8月5日《中国青年报》)
实习,对于学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通过实习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可以提前接触社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也有助于明确个人目标,进而完善职业规划。而对于实习单位,可以通过吸纳学生,平添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
如此说来,在实习这个问题上,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应该能够实现“三方共赢”才是。然而,现实却是“找实习频频空欢喜”、“强制实习成鸡肋”、“暑期实习流于形式”……不良现象频频曝光,大学生实习可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学以致用”的宏伟目标喊得响当当,效果为何好似“望梅止渴”,不甚理想;甚至沦为疲于应付、草草了事的“烂尾工程”?其症结在于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供需错位”。
首先,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任务布置者”和“成果验收者”的角色,实习任务布置“千篇一律”,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所变通;中间环节出现责任真空,缺乏有效地跟踪考核措施,不少学生找关系伪造“实习证明”,甚至催生专门出售“实习证明”的“买卖”,处境尴尬的实习自然沦为形式。
高校中间环节的责任真空,还使得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对接缺乏有效保障,导致学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少、找靠谱的实习单位难、权益难以保障……“供需关系”之间的不平衡浮于水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然会吃不少“闭门羹”“眼前亏”。
其次,实习生从“象牙塔”到社会“大熔炉”历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实习单位出于自身角度出发,不愿深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不大可能让实习生参与到核心工作之中,“只是简单工作的重复操作”使大部分学生感觉专业技能并未得到锻炼。于是,实习单位的“供给”与实习生所期望的“需求”就产生了错位。正如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在306位有过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受访者中,认为实习期间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的占20.19%,觉得差距较大的占37.46%,7.82%的受访者觉得实习收获符合预期。
核心问题摆在眼前,靠单方面的努力不足以找到大学生实习“烂尾”的解药,唯有社会、高校和学生多方参与,明确责任、沟通协作,找到实习“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处境尴尬的学生实习方能回归本意。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陆晨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