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强调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结合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可见,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是全产业链的升级,既有日常生活消费产品,也包括工业生产消费领域。
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可谓历经风雨,方见彩虹。当下,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一步推动改革,才能抓住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的机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需要充满信心。当前,国内土地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虽然目前中国制造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制造势头已去,雄风难振。既要看到在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里,我们依然排名第一,也要看到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实则是为了提高品质,提升效益,以“质”取胜。上战伐谋,攻心为上。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高端人才,设置严格标准,创新发展机制,更需要一份自信。将这份自信灌注到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中,用这份自信支撑推动中国制造的竞进体质。
中国制造需要保持耐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制造将重心放在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上,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控,对品牌的维护。保持了速度却忽视了质量。山寨、次品、假货……这些贴在中国产品上的标签不断刺痛着国人的神经。为山九仞,非一日之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推进中国制造“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求我们要用“十年磨一剑”的态度打磨产品,用久久为功的信念改善服务,用“百年老店”的精神打造品牌、擦亮中国名片。
中国制造需要掌握核心。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以简单的加工贸易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长期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的缺失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不足。纵观国外先进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都是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这一核心环节,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以日本汽车为例,前期也是简单模仿,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对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最后实现了超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抢占核心技术的高地,推进中国制造向产业链上游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厚植创新土壤,培养创新人才。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制造业改革期,需要我们发扬大国工匠精神,做强做细。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保持耐心,做足掌握核心的文章,就一定能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培泽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