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蒋梦雨:艾滋病“去污名化”是防艾第一步

发布时间:2016-12-01 11:01:16来源:SRC-13

  2016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日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国家卫生计生委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彭丽媛出席活动。活动中,彭丽媛和现场的嘉宾、大学生一起举起防艾宣传牌,倡导全社会行动起来,为防艾贡献力量。(11月30日中国警察网)

  自1988年12月1日检测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每年都有不同的宣传主题,今年的主题正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艾滋病,人们往往谈之色变,常常将它与“同性恋”“瘾君子”联系到一起,甚至身边有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都恨不得“敬而远之”。曾经柴静在《看见》栏目专访过艾滋病人,其中12岁的小男孩涛涛(化名)因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后来一家人一起火锅,他不敢夹菜,父亲也不愿给他夹,坚持让他自己来。就是这么一个细节,透露着涛涛父亲和继母对他的防备和恐惧,生怕自己会因为“夹菜”而被传染。

  涛涛的经历不是他一个人的命运,相反很多艾滋病患者都在忍受着周围的疏远和歧视。“河北艾滋第一案”的原告婷婷(化名)上高中时,因患艾滋病毒被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拒之高中门外;江西艾滋病患者公务员考试笔试第一却同样因病被拒……

  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以及病毒的巨大杀伤力,人们对艾滋病的反感和恐惧已经根深蒂固,总是将他们视为性生活不检点的“边缘人群”或者“危险人群”。要想让艾滋病预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对艾滋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为艾滋病去污名化是重中之重,只有除去艾滋病身上的“性”“毒”标签,才能摘下旁人的“有色眼镜”,只有对艾滋病有了正确的了解,才谈得上有效的预防。

  在西方,联合国组织将艾滋病去污名化提升为人权议题,就是为了在防预工作开战之前,先给公众打个预防针,告诉他们不必“谈艾色变”。公众一旦有了正确观念的输入,那么后期的预防和宣传工作便如春风化雨,更容易让人接受了。所以,我们在提倡“携手抗艾,重在预防”的时候,也要呼吁社会正视艾滋病,将它从社会疾病还原成医学疾病。通过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为艾滋病正名,以减轻公众对它的恐惧感和排斥感。长此以往,解除了艾滋病和“性、毒”的刻板捆绑,将有利于艾滋病的防预工作水到渠成。

  稿源:荆楚网

  作者:蒋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