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乡贤文化,建设美丽乡村”,12月18日-19日,第二届乡贤论坛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举办。
“郡书赤矜其乡贤,善其邦族”,提起乡贤,我们并不陌生。乡贤,是一村一地有德、有才、有威望之人,是公认的能人,是共举的达人,也是很多人美丽乡愁的维系纽带。
乡贤虽小,却身负乾坤。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所说,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圣地。因为,乡村蕴藏着中国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也保留着最中国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经过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从乡村起手求组织……合乎人类的正常文明”,已成为常识。然而,面对“逃离与留守,空心与失落”的现状,乡村文化亟待价值复兴。出路在哪里?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弘扬“乡贤文化”,让众多的乡贤能人反哺桑梓,共建家乡,无疑是切实可行的路径,这也是中央强调“创新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文化”的目标所在。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正进入二次攻坚期,乡村治理现代化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时代呼唤新乡贤,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必须积极培育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让“乡贤文化”闪耀时代光芒。
创新“乡贤文化”,要围绕智慧与资本,丰富乡贤文化内涵。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移动互联网时代,乡贤的概念早已突破年龄界限,打破了旧式的维系模式。返乡的企业家可以是乡贤,职业的新农民可以是乡贤,城市精英参与乡村建设同样可以是乡贤,换言之,所有德才兼备、能够撬动资本力量的人都可以是新乡贤。
弘扬“乡贤文化”,要依托乡贤引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活力,保护乡愁记忆,传承优秀文化。这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乡贤能人的带动。
在荆楚大地,新乡贤正不断涌现——襄阳市襄城区姚庵村书记徐中国,放弃电信局“铁饭碗”,不到三年时间,把一个原负债200多万元的山地农村打造成了“都市后花园”;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村书记魏登殿,扎根深山40多年,推动村里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累计为村民增收150万元;咸宁市通山县江源村乡贤王定钊,从2005年开始,发动村民保护家乡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湖北省古民居保护的示范型模式……
传承“乡贤文化”,要紧扣“四位一体”,打造湖北乡建范本。
乡村建设,理念先行。建设美丽乡村,应坚持“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湖北乡建理念,在乡贤的引领下,借助群众、资本和互联网的力量,共同建设和谐宜居的新乡村,并将乡村建设的湖北实践范本不断复制、输出和更新。
天下事,众人筹。相信以乡贤论坛的成功召开为契机,融合各方力量,让“智慧与乡村对话”,让“资本与乡村对接”,让“乡贤与乡村对焦”,必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湖北乡村建设注入新风活力,让“乡贤文化”释放更丰富的时代价值。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本网评论员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