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型城镇化建设伊始,关于乡村的变革一直是被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尽管近些年美丽乡村的建设,让一部分乡村的面貌从陈旧走向生趣盎然,换了新颜。但从年初湖北三博士下乡写调研日记到元宵夜农民工蒙爱林和爱女的隔空亲吻,再到至今未解的留守儿童难题,这一系列的新闻都透露出城镇化过程中的新乡村正或多或少从内部经历着“失落”。
如何对症下药,让“失落”的乡村从内至外美起来,笔者认为,重兴“乡贤文化”是关键。
乡贤,指乡村贤达者,居于垄亩,守望邻里,德才能兼备。东晋时期我国就有乡贤治理的传统,举凡架桥修路、开山挖渠,扶危济困、共御患难都离不开乡贤的登高一呼;民国二年,也有襄阳府官吏勾结外国人,率兵企图炸毁武当山金殿抢劫文物,当地乡贤率众与之搏斗,才保留下了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种种事例说明,在传统乡村社会的“圈子”中乡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乡土社会的精英群体逐渐外流,日益严重的村庄空心化让乡村贤人的痕迹越来越弱。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的失落也和“贤”的缺失息息相关。“贤”难在“乡”如何坚守?因此,要起到治愈乡村“失落”,达到振臂一呼、万人雄起的效果,唯有让“乡贤文化”再次点亮。
点亮“乡贤文化”要在“唤醒”上下功夫。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在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虽奔走于繁华都市的边缘,内心深处却始终隐藏着一个遥远的乡土情结。”这种遥远的乡土情结涵盖着乡愁,是一种血缘情感、传统文化的惯性牵引。
当下,不论是知识精英通过高考实现了“跨农门”,,还是“乡二代”迫于生计在城市里打工、经商、开工厂。这些乡村贤人虽身奔走但心却还记挂着乡村的人事物,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让着这种情感“沉睡”。因此完成“乡贤文化”的点亮,必须通过宣传和营造浓厚乡贤文化氛围的方式,“唤醒”沉睡在人们心中的情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人们对于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吸引“城拼”向“乡贤”回归。同时氛围的营造也可唤醒本地村民们乡贤意识,引导彼此向“乡贤”靠拢,起到标杆和指引方向的作用。
点亮“乡贤文化”要在“创造”上做文章。其实乡村问题治理和乡贤文化回归是一个互进互助的关系。一味要求通过情感牵引达到人才回流和自我促成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因此,要让乡贤文化重兴,必须为乡贤回归乡村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给予便利。
对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发力,一方面要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探索建立乡贤治理的机制性问题,给予“乡贤”公认的社会地位,并明晰责任义务,让他们心中有责亦有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要积极为乡贤搭建建设乡村的平台。例如,举行乡村和现代企业手拉手活动,实施结对子的“村企战略合作”,举行乡村创业项目选比,使新一代乡贤实现个人价值的彰显,达成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目的。
12月18日,第二届乡贤论坛在武汉江夏五里界隆重开幕。我们期待着,论坛的成功举办能够进一步提升乡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吸引和凝聚社会各阶层人士反哺桑梓、共建家乡,让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本网评论员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