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时间的重要节点。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盘点,也是鼓点。中国年,既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又有着深刻的精神寄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而今,有人慨叹“年味不足”,有人评论“春节渐行渐远”。其实不然,从“团年”到“拜年”,浓浓的年味温暖着中国。
回家,成了过年的主题。除夕的时间表,吹响了回家的集结号。距离不是困难,天涯近在咫尺;环境不是障碍,雾霾、风雪、堵车也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千里走单骑,徒步行千里,也要回家。地球上最大规模的集中迁徙发生在中国,从未停下匆匆的脚步,年复一年。只有在中国,年把全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一切美好、快乐、祝愿和幸福都在此刻而汇聚。
团年,是最主要的年味。大年三十,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共享一顿团年饭;傍晚时分,上灯祭祖;除夕之夜,举家围着火炉,抱团取暖;一边畅言家事,一边欣赏春晚;零点钟响,鞭炮齐鸣,此起彼伏,夜空璀璨,这不是一个城市或乡村,而是一个国家的集体狂欢——共同地祈福新年。
在物质生活极其发达的今天,团年早已超出物质的范畴,而是亲情的修补和升温,是精神的聚合和分享,是乡愁的体验和回归。家成了亲情磁场的中心。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团聚于同一个屋檐下,无论是漂泊,还是创业;不管功成富有,还是颠沛游离;心始终有一个方向、寄托和归属。它不会因时光变迁而稀薄,不会因空间愈远而淡化。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客居多少年,无论怎样入乡随俗,心中总会把一个温暖的角落留给生养他的家和故乡。反之,没有团圆,成就再大也是个缺憾,年味再浓也有些寡淡。在新疆新源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警察赵兵大年三十回不了家,父母专程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家里送来热气腾腾的饺子,来单位陪儿子过年,警察儿子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掩面哭泣。父母对团聚的执念,诠释了“有家,才有节”的春节文化传统。
越是聚少离多,越要注重团圆;越是奔波在外,越要回家过年。习总书记说“回家过年,不忘真情”,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隔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拜年,成为最具仪式感的文化符号。历来,从正月初一开始,拜父母,拜长辈,拜亲友,访同事,贺岁拜年、祝愿祈福、互诉衷肠。而今,“互联网+拜年”,微信、短信、QQ等突破了时空限制,融合了信息技术,更有魅力。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个人,电视拜年、答谢酒会、新年贺词等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仪式感、归属感。拜年的仪式,就犹如深植于我们内心的精神密码,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安顿。
春节,历经千年积淀形成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魅力不减。时代进步,文化交融,观念更新,春节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多彩。团年和拜年,在增强传统文化的仪式感中,找回记忆、留住乡愁,滋养人心和灵魂,培育道德和价值观。
稿源:荆楚网
作者:山栀子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