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部门坚决向丑校服、贵校服说不,鼓励有条件地区免费配发校服,鼓励校服的循环利用,在公开招标中必须通过家长学生代表团投票才能决定校服样式和厂家。记者5日从广东省教育厅获悉,近日,该省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广东省校服管理制度和方式,对校服生产、采购、选用等关键环节作出要求。(4月6日《羊城晚报》)
有关中小学校服的各种讨论,近年来已经成为网络上的典型话题。但观点多集中于对本土校服“太土”“太丑”的种种吐槽,或者将中外校服对比之后的艳羡。可以说,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象征物的校服,在当下正遭遇着一种现实的尴尬。更可怕的是,由于缺乏相关质量标准和监督措施,校服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也无形中埋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将目光投向校服这个“小问题”上就显得格外必要和及时了。由省级多部门牵头,联合制定专门的“校服管理意见”,这一举动虽针对细节,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一来,对学校校服统一管理,有利于维护学生健康和安全,将问题隐患排查在最初阶段;二来,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制定校服、品牌设计等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意愿和家长诉求,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三是作为校园文化外在体现的校服,不仅仅是穿衣服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种“仪式感”的教育养成。
学校教育究竟需不需要“仪式感”,这历来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当下很多校服之所以引来吐槽,学生们不爱穿甚至被迫穿,能不穿就不穿根源还在于大部分校服毫无生气、毫无美感。这种单纯作为一个群体符号的衣服,并不能受到当下主体意识已经觉醒的学生们的认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将作为教育仪式感流露的校服从设计、包装、质量都应做到与时俱进,这并不是一味迎合与低头,反而凸显出我们社会的包容与气度。
对学校校服进行必要管理,此番专门强调校服要体现家长、学生之意愿,推动“一校一款”,无疑是难得的进步。但是也应该强调的是,除了理念的更新,实际行动更要切实跟进,很多问题更要妥善考虑,并在此过程中更要注意最大可能凝聚共识。比如,校服样式要融入考虑大部分家长、学生意愿;校服如何凸显特色但不能由此带来等级划分;再比如能否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做好质量监管工作,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和腐败,这些无疑都更值得期待。
从这意义来说,校服管理是个老生常谈的旧问题,但对增强教育的“仪式感”却显得意义非常。这不是说学生必须要穿戴如何如何才有仪式感,而是在师生都能参与校园事务的管理,学生提升对校服的接受度中找到真正的仪式感,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璐(兰州大学)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