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评论大赛】刘浩田:城市的温情,不应只让24小时书店守护

发布时间:2017-04-19 10:22:43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安徽合肥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因不驱赶任何人,收留拾荒者过夜而进入各大媒体视线。

  其实,这种新型书店已不是新奇产物,集中体现出书店作为城市的人文家园,以贴心关怀流浪者的独特形式守护这座城市的温情。只是,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和市民或多或少都会如此发问:24小时不打烊书店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什么特殊角色?又可以起到什么独特作用?无形中折射出城市生活的温情已经被追求城市发展利益所绑架。大城市的发展节奏过快,看得见GDP,看得见资源聚集、人才洼地,却很少体察为暖心兜底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否覆盖全面,甚至没有去叩问,城市自身是否将提供社会救济的重担推诿到他人身上。

  可以想见,在寂寂无人的城市凌晨,停留在24小时书店的,既有喜爱夜读者,也有情感倾诉者,但更多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和寄宿者。在24小时书店无力前行的拦路石中,这些因为人情而附加的“债务”最难迁移,也使书店悄然变成了临时收容所和避难地。这些本不该由24小时书店负担的城市社会保障工作,却因为24小时书店的暖心本质而被强加于其身,实在有失偏颇。尽管24小时书店经营者大多愿意接纳所有进店者(无论是借宿抑或阅读),但是,我们城市的暖心如果仅仅由他们来承担,就太过不当。其直接恶果,就是24小时书店从成本高筑的夹缝生存走向备受压迫的难以为继,只能屈居在北京、广州和合肥等大城市的繁华地段,用微薄的营业额来守护这些城市夜阑后的一片温情。

  其实,城市建设需要有立体化思维,搞好下水道工程、治理好河涌沙井盖是一种政绩,会获得如雷掌声,但是不会获得启蒙开智之效。实体书店作为城市建设良心工程,原可作为开发民智的中坚力量,可惜至于今日,囿于网络电商、电子阅读冲击,其生存境况已大不如前,相比起一幢幢摩天高楼,已经很难再肩负“城市文化符号”这个标签,城市文化亦开始走向线上化和同一化。这个时候,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星星之火”,原本很有可能取得“燎原”的契机,用创意和暖心换取书店的新生,延续城市特殊地域文化余脉。只是,24小时书店过度为城市救济“接盘”,徒然增加人情负累、经营成本,显然有损其承载一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和精神食粮的能力与重大作用。同时,24小时书店作为一个叫好难叫座的城市暖心产物,始终难以抵御城市读者阅读习惯快速转变和诸多成本的压力,加上自身经营范围、服务类型方面创新力度还是不足,在昙花一现之后难免步入式微。这就导致这把“星星之火”还没烧起就已经趋近熄灭,可叹可惜。

  因此,要对24小时书店之症下药,社会保障需要健全,更需要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适当倾斜,尤其是城市救济保障机制不可持续缺位。在民间暖心事业的承担者受到巨大生存压力时,政府应该首先检视自我公共利益分配是否得当,再联合24小时书店等有意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事业的民间团体、个人进行合力帮扶。这样,既可缓解24小时书店生存困境,又有助于满足社会流浪人员的生存需求,让24小时不打烊的暖心主体由书店扩大到整个城市,将暖心之效最大化。24小时不打烊书店自身也应该拓宽经营路径,找准文化定位,探寻适合时代发展的实体书店模式,守护城市温情之余,不忘搭建精神高地,在线上阅读高潮之后,为建构人们的精神家园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浩田(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