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评论大赛】蒋梦雨:宁做“30岁的宝宝”不做“20岁的中年”

发布时间:2017-04-23 14:55:14来源:湖北日报网

  从歌手赵雷称母亲“34岁老来得子”,到一篇《90后,你的中年危机已经杀到》引起广泛共鸣,不少人一边在表情包里自称“宝宝”,一边面临即将步入中年的“心理暴击”。以宝宝自称的青春期后置遇到了充满焦虑的中年危机前置,被戏谑为“巨婴”的同时也成为暮气沉沉的“中年”……混乱的年龄感、自嘲的中年危机,令人唏嘘之余,还有一点心疼和一点责备。

  心疼是因为,对于“成功焦虑”,同龄人有着太多感同身受,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中国青年报》2015年的调查显示,93.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年轻人普遍有急于成功的心理,趁早赚钱(75.7%)趁早买房(52.1%)……技能危机、同辈压力、阶级固化等各种因素和社会的浮躁之风“联合起来”,让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迷茫和压力,而这些压力表现在“逃离北上广”引热议,“葛优瘫”被玩坏,“空巢青年”成头条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年龄迷航成为青年们表达焦虑的另一个出口,心疼的是,青年们在一波波的热点之后依旧无法改变焦虑不安,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

  责备则是因为,其实20岁中年危机前置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新瓶装旧酒。所谓的中年危机,并不是心理学上在39~40岁高发的灰色中年,而是一种集体焦虑的心理缩影,许多年轻人明知道自己不属于“中年危机”之列,却积极迎合,将这波新的热点作为开闸泄洪的情绪出口,借以抒发内心的苦闷。

  深思熟虑不难发现,“20岁的中年危机”其实并不准确,它就像一个伪命题,像一个没有根基的高楼,由一个个焦虑的个体累积搭建。毕竟,一生之中哪个阶段不能被称为危机呢?青春期、中年危机、更年期……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需要克服的困难,我们其实不必刻意放大青年奋斗时的艰难险阻,不必用消极的吐槽损耗了自我奋发的精力,对于个人来说,把它当作一个自我调侃的“吐槽点”就好,该工作时还是该全力以赴,而不是被“丧文化”消磨了积极的斗志;就社会而言,某些媒体也不要“蹭流量”而大肆宣扬“20岁的中年危机”,将时代中有抱负、充满正能量的紧迫感表达成只争朝夕的哀怨感和慌乱感。

  就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5~2026)》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4~35周岁,可以说它是一剂镇静剂也是一剂强心针。一边安抚了年轻人的年龄混乱感,提示大家不要把老挂在嘴边,一边也鼓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当你想要起航的时候,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就像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可以说,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中,一边面临就业、住房、竞争的压力,一边却也享有时代给予我们的更大的宽容和更多的机会。

  所以,面对迷航的年龄,我宁愿做一个“长不大的宝宝”,追求“宝宝”的自我定位,不在于可以任性妄为,而是“宝宝”的人生刚刚开始,还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的空间。“宝宝”可以成为拥有多种职业的斜杠青年,在各种尝试中如黑塞所说“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宝宝”可以持续构建不断发展自我,而不是左顾右盼,在应该奋斗的年龄把自己归置于充满焦虑,自怨自艾的 “中年人”。当焦虑的浪潮拍过来,心灵鸡汤不能解决,颓丧的葛优躺也没有招架之力,不如做一个“30岁的宝宝”,激情探索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未老先衰的“中年”,因焦虑同情自己,因恐惧质疑生命。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蒋梦雨(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