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情景剧的进一步认可,微电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众多的微电影产品中我们也能“见微知著”:并不是所有的微电影都能讲好故事,微电影泛滥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电影到底是要讲好故事还是做好营销?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观看故事多元化、耗时少的微电影。电影和微电影之间就如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差别,电影需要高成本、大手笔、极强的故事逻辑结构和强大的制作团队以及演员阵容,做好了这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微电影低成本、低门槛、不需要宏观场景也不需要著名影星,几个人就能撑起一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微电影。这也成就了不少人的导演梦、演员梦。
但随着微电影的流行乃至泛滥,实际上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很多微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去讲述一个故事。许多集团和企业利用微电影拍营销广告。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公司理念,很多企业更倾向于拍摄一部微电影来博取观众的眼球,但是很多企业的平面广告并不适合直接变成微电影,因此“生搬硬套”的迎合,只会事倍功半。
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传播意义,只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更唯美地放进去,更明显地凸显出来,却没有注意情景设置,缺少故事架构,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微电影火爆以后,一些企业喜欢盲目跟风,往往忽略企业自身性质及资源配置能力,也有些企业不懂微电影特点,企图通过网络雷人或浮夸粗俗的剧情快速吸引消费者注意,纯粹娱乐的心态反而给企业品牌形象带来负面伤害。
缺乏标准,门槛低,很多烂俗情节出现,造成不好的社会舆论。由于微电影没有严格的审核机制,没有标准,所以在不乏优秀作品的同时烂片也层出不穷。尺度越来越大,情节恶俗色情低趣味,很多情节处置不当导致他人模仿,最后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也时而有之。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电视上的政治家或者传教士并不是展现真实的自我给受众,而是展现受众希望看到的样子。这个观点同样可以反映到现在的微电影上。电影的播出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但是微电影没有(笔者认为将来也可以将微电影纳入电影审查程序)。人们都有猎奇心理,但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这种心理,我们的作品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许我们的作品可以让受众在看时开怀大笑,那之后还剩下什么?有思考有收获吗?又或者我们拍的东西仅仅是因为“自己想拍”而没有其他意义,又如何让受众欣赏?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在哭过笑过之后给人留下思考,应该情节设置合理,应该传播社会正能量反映社会现状,应该引起观众共鸣,应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坚持本真,一往无前。作为微电影,我们可以有其他的目的可以有其他的想法,但最基本的就是要为受众讲好一个故事。
一个有故事情节的微电影远比一个用几个字串起来的广告要深入人心。单纯的叫卖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微电影的拍摄也不能仅仅靠一些噱头,要真正走进文化,才能拍出有内涵、有深度的好片。我们要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做好营销。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玉香(广西大学)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