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参与某项创建活动投票评选,要求每名职工每天要完成20次拉票任务,并纳入个人工作任务考核。”近日一位机关干部谈起网络投票,一脸无可奈何。(8月28日《人民日报》)
我们早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党政机构依托自媒体等工具来进行工作宣传早已不是新鲜事。在此情势下“网络投票”也应运而生,成了许多领导看政绩、定优劣、查民心的重要标准。然而原本是一件利用网络走群众路线的好事,却在诸多“无奈”中,显得不那么让人心情“美丽”。有的单位搞层层摊派,每天定时定量要求职工完成拉票任务,让原本开放的空间变成一些领导的“自留地”;有的地方“利己主义”横生,要求相关人员唯自己关联的投支持票,其他一律投反对票,毫无标准和视角可言;有的参赛人更是“金钱色彩”浓厚,干脆雇用水军以钱换票,成了掩耳盗铃、做空政绩之流。
这种片面以票数多少取优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变味的形式主义,改变了票选的本意。而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赛选手都有一种被裹挟争票的“无奈”,这种无可奈何透露着“无力感”,其实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下一步就要打破这种无能,找到“更好的办法”让网络票选回归本源。
“正本清源”避免结果“唯票论”。作品好坏其实不在于票数,而在于参赛者自身水平的高低。而网络投票若是不看质量,只比比谁的朋友多、人脉关系好、拉票能力强,就是正正经经的导向错误。有的参赛者原本只是敷衍了一个作品,却在“唯票论”的误导下形成逐渐形成票高就“拿奖”的侥幸,究其原因还是评选的导向出了问题。导向是行动的旗帜,要做好网络投票,就必须力戒上述的错误认识,将眼光放在投票作品本身,坚持“不唯票、只唯实”,方能找准初衷,在网络投票中行实招、得实据。
“铺宽舞台”打破投票“独角戏”。要想让网络票选真正反映民意,就必须打破原来自拉自唱的“个唱会”,将灌输式的大锅饭做成人人皆可参与的精巧宴,使百姓都能参与进来,让票数意有所指、投票者投有所得。这就需要在扩大影响力上做功夫,在做好内容的同时,也要讲究传播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延展性,比如整合自媒体、传统媒体、电视媒体等资源广泛发布投票信息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再比如运用图片、H5、微视频等鲜活的传播形式,变冗长为简短、化严肃为活泼,降低观看门槛,抬高投票质量,将网络投票更好引入群众当中。
“厘清界限”刺破买票“假泡沫”。投票看似是一向简单的互动性活动,其实也可以成为检验一些干部的“试金石”。有的参赛干部为了在投票中博得一个好名次,不惜下重金找商业公司刷票,有的甚至直接包圆名次,意图用金钱之力稳坐钓鱼台,使违纪违法风险陡增。对此,党政部门作为主办方一方面要加强投票评选活动的规范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监控,保证程序公正和信息安全;另一方面更是要把规则底线划出来,把规矩意识立起来,严肃打压这种“拜金主义”的变种之风,用执纪之刃刺破蓄意买票的“假泡沫”。
办法总比困难多。网络投票作为当下开展工作、扩大影响的一种热门形式,一定要从无奈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用应对问题的能力和实在的举措还投票“真面目”。
来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