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买了蒜种才禁种,再急也不能“伤农”

发布时间:2018-10-10 10:02:37来源:荆楚网

  这几天云南大理洱源县在网络上成为了热点,有多位网友反映,洱源当地政府准备以农药化肥污染洱海为由,强行铲除老百姓已经种植的大蒜。一份大理《“七大行动”督查整改通知》文件要求:快速行动,广泛宣传,在全市范围全面禁止种植大蒜。而可查到的公开资料显示,大蒜是洱源县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种植已有20年之久。如今,大蒜说铲就铲,农民的收入从何而来?而大蒜种植又真的会对给洱海的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么?(10月9日中国之声)

  大理洱源县铲除长势良好的大蒜,理由是“为防控洱海污染”,这听起来很“正当”。而且,《“七大行动”督查整改通知》文件中就要求:在全市范围全面禁止种植大蒜。几份流传出来的禁种大蒜通知书显示,大蒜是高需肥水作物,有意向种植大蒜的农户及时向洱海流域外转移种植,并调整种植业结构,降低化肥和农业使用量。而且,随着雨季的来临,生活生产污水和农业灌溉双重污染加重洱海污染负荷,入湖水质大幅下降。

  于是,大理州州委常委会决议,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其中包括在对洱海水质影响较大的下关和洱源两个县市,引导农户拔除田间长势良好的大蒜,削减农业污染负荷。然而,这就使农户犯了愁,纷纷抱怨:买了蒜种才宣传禁种现在已长到筷子高的大蒜。言外之意,为何不早点提醒,非要等到买了种子甚至蒜苗都长到筷子高了才下禁令?而且今年市场上蒜种的价格是200元一袋,政府的补偿是按80-100元一袋,就算每亩补偿600元,还是远远不够,怎么算老百姓都亏钱。

  正像一位参与大蒜铲除工作的领导向中国之声表示的,在禁种大蒜这个工作上,相关政府部门在时间、节令上掌握得不好,确实导致农民对此产生情绪,如果能在农民购种、种植前进行要求和疏导,而不是等到苗长出来再拔,行政决策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可见,有关部门事先并没有做足功课,在农民利益与铲除大蒜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更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大蒜被铲除后带来的“伤农”后果。

  而对于洱源、下关拔除大蒜一事,人们还有第二个疑问:大蒜种植对洱海的污染究竟有多大?洱源县县委副书记、扶贫总队长龚飞接受采访时说:“本来种大蒜跟洱海水的污染,按道理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因为我们农村里头在种大蒜的时候用了过多的化肥、农药。种大蒜施用的化肥只有10%被大蒜吸收,其余的90%其实是随着灌溉用水被溶解到水里面,最后流到河里,最后汇到洱海里。”既然如此,那么少用农药并经过妥善处理,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污染,从而不搞“一刀切”?

  众所周知,为了保护洱海不受污染,当地政府对此很重视,甚至党中央都十分关心。而且,“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必须牢记在心并付诸行动;绿色发展理念,绝不能动摇。尤其是像洱海这样的清洁水域,如果再像滇池那样被污染,那么再想变清洁难上加难。可就是再着急,再想保护洱海,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果拔了农民种的大蒜就能解决问题,绿色发展不是变简单了?

  对洱海附近的两个县来说,种植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但是,当地政府的决策,一定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想立竿见影解决问题,只能是一厢情愿,非但不能使农民信服,还易引发不满,影响政群关系。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脱离了这个中心,就将背离发展的初衷。试想,面对已经长得如筷子高的蒜苗,如果过几个月铲除,再拿出补偿措施,农民非但没有怨气,肯定还积极配合,既维护了群众利益,又实际上做到了保护洱海不受污染,何乐而不为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