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18-11-30 15:44:28来源:荆楚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价值理念的视角,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几点认识。

  首先,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平安中国,使新时代社会治理更好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

  国富民强以安邦。富强,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夙愿,体现的是经济层面的国家价值目标。实现国富民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梦、强国梦的重要内涵。目前,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跃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跃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既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又创造了社会稳定奇迹,但也面临新的更大挑战。面对新起点、新任务,新时代社会治理应当积极适应、主动作为,以国富之财、民强之力,反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

  人民民主以治国。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体现的是政治层面的国家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中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的民主,体现的是人民至上、人民主体的价值追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基于中国国体的规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社会治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确保社会治理方向正确,符合人民意愿,反映时代要求,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承担应尽义务。

  文明进步以齐家。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的是文化层面的国家价值目标。“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中华文明,有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彰显独特的中国标识。中国礼学巨著《礼记·大学》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有文明进步思想的中国人,必定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新时代社会治理,既要引导公民以文明为尚,以进步为荣,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又要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传承文明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和谐包容以固本。和谐,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美好向往,体现的是社会和生态层面的国家价值目标。《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和谐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目标,也是平安中国的精神支柱。包容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包容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新时代社会治理,要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既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调解纠纷、化解冲突、和谐关系,又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美化自然,让自然回归宁静、和谐、美丽,让社会变得清新、和美、平安。

  其次,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使新时代社会治理更好体现社会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以济民。自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前提。自由从本质上以理性和自律为基础,通过内心自律与外在约束得以实现。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平等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实质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自由、平等是法治的内在价值,是中国宪法保障公民的一种普世济民权利,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新时代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价值引领,既依法保障公民享有的正当权利,又要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公平正义以利民。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讲:“法之不公,国必衰亡。”“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物质生活的丰盈,权利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公平正义有新的诉求。新时代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培育公民的社会公正意识,引导公民积极争取和维护公正,弘扬社会正气。另一方面,要树立公正执法、公正司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从影响公平正义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找准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增强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法治德治以惠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人们对法律的认同,根本的是对其蕴含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觉悟的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始终倡导法治精神。“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通过顶层设计,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一部社会治理领域的良好法律,必须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源头上确保社会治理鲜明的价值取向,并转化为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以德治促进法治。既要树立科学的法治思维,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法治保障,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稳定有序以安民。稳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孔子主张建立“大同”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的意义,在于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们对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思想积极、健康,但还存在浮躁、失序等现象,存在涉黑涉恶等问题。新时代社会治理,一是要加强教育感化,通过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二是要深化综合治理,坚持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三是要实施共建共治共享,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再次,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百姓生活,使新时代社会治理更好体现公民的价值准则。

  爱国爱党以立德。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也是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基础。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到“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从“守边老人”魏德友到“试飞员”刘锐……他们以爱党爱国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围绕爱党爱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创作传播和百姓生活之中,并充分运用“新传媒”等传播方式,让人们在移默化受到信仰熏陶。

  敬业乐业以明志。敬业,是公民职业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爱国价值观的实现载体。毛泽东主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亦强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把敬业精神推崇到新的境界。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必须立志而后勤勉,励志而后敬业。敬业的核心,是无私奉献精神。低层次的敬业,以功利为目的,由外在压力产生;高层次的敬业,将奉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职业当作事业。新时代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坚持治庸问责的常态治理,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净化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树立敬业乐业的精神导向,让敬业乐业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诚信守信以重义。诚信,是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是实现爱国、敬业、友善价值观的必要条件。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诚”“信”概念,把诚信作为修身处世治国的基本美德。《论语·颜渊》曰:“民无信不立。”《礼记·大学》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可以说,国之诚信,在固邦、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明道。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有些人道德失范、诚信失落,严重污染社会环境。新时代社会治理,既要倡导伦理层面的自律,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依靠公民自身的信念和自觉去实现诚信,又要推动制度层面的治理,加快信用平台共享共用,重点查处涉金融、涉农民工等领域的失信人案件。

  友善友好以博爱。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爱国、敬业、诚信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强调“与人为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管子亦云“善人者,人亦善之。”古代先贤的思想,都是倡导以友善为原则,去帮助成就他人。习近平总书记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现代社会,友善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以友善态度为人处事,既体现公民的道德水平,又体现社会的和谐程度。新时代社会治理,应当倡导公民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主动消减工作压力,增添工作动力;积极化解生活张力,增添生活活力,让世界洒满阳光,让社会、家庭充满爱。

  稿源:荆楚网

  作者: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