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作者专栏 > 银玉芝

更多

公车改革应从单兵突进迈向全国化

发布时间: 2010-11-23 07:5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记者近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在公车改革优化方案中涉及到几个方面,包括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等等。(11月22日《京华时报》)
  有关公车管理和改革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目前尚无任何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但各种猜测从200万辆到500万辆不等。具体数据或存在出入,无论多少,中国公车数量居世界各国之最,应无疑问。数量庞大的公车队伍,加剧了财政负担,公车私用、超编、超配、豪华装饰,借公车维修损公肥私等十分常见,“轮子”上滋生的腐败,令人瞠目结舌。不仅如此,公车的泛滥,助长了领导干部的官僚习气,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对立情绪。
  鉴于此,公车改革迫切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公车改革的试点,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东莞沙田镇取消公车,改发交通补贴。之后的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此规定拉开了公车改革的序幕,但遗憾的是,规定执行情况非但不理想,甚至发展到如今的乡镇、街道干部都超配专车。
  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委也启动了局部的车改试点。1998年时,原国家体改委再次出台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同时各地的试点也分化并形成了3种改革模式:公车货币化、公车集中管理、前两种模式结合。无论哪种模式,都引发了诸多争议,取得完全成功的为数寥寥。近年来,车改实际上处于尴尬的低潮期,即便试点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改下不改上”,甚至借车改自肥的情况也有发生。
  在今年的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让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公车改革,再次成为焦点。对此,今年3月下旬,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公车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应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从高层传递出的清晰信号看,此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应不假。但具体的改革路径,以及如何扩大到全国性的公车改革,应该早日明晰。
  公车改革所涉利益复杂,阻力很大实在正常。一些地方和部委的单兵突进,困境却一直待解,也是意料之中的。自由放任的试点,全凭地方和部门自愿,配套措施尚不具备,谁真的改革谁吃亏,使改革必然陷入僵局;而地方和部门的各级领导,都是现行公车体制的受益者,改革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即便试点也不彻底,深层次问题被回避,难以触及。要让局部式的改革,不再继续陷入挫折、反复甚至失败的困境,正确的方式应尽早启动全国统一的改革。
  宏观上说,无论哪一层级的公车制度,都应该建立在刚性预算约束之下,明确公车配置标准,强化执行和监督环节。苛刻地讲,享有公车待遇的按照国际惯例只应是权力结构上层少数人,但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一步到位不现实,但大方向不应动摇。在此前提下,为确保公车改革及早顺利开展,应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保证,并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份兼顾国情和国外经验的法律规范,使特权思维得到遏制,让公车改革不再出现反复和挫折。
  稿源:荆楚网
  作者:银玉芝(长江商报评论员)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银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