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社会

更多

那些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书

发布时间: 2008-12-28 10:54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回眸2008年的中国图书业界,有两个出版现象值得关注:一个是独木成林的《沉思录》现象,一本老书出了十几个版本,史上鲜见;再一个是回忆、描述、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书籍汗牛充栋,可见这30年改革史的饱满丰富,真的有写不完的话题。
  一眼望去,有多少书籍走进了30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1978-2008》(中央文献版)、《中国改革开放30年》(辽宁人民版)、《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张神根、端木清华,四川人民版)、《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张维迎,上海人民版)、《改革开放三十年见证与回顾》(魏礼群,中国言实版)、《30年——转型与变迁》(庞松、黄一兵,广东教育版)、《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谢轶群,广西师大版)、《30年——1978-2007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赵海均,世界知识版)、《30人谈30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名人访谈录》(徐根初,人民日报版)、《30年30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1978-2008》(潘灯,外文版)、《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主法制版)、《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中信版)……
  这些书籍,或个人所著,或集体所著,都有特定的价值。我想,应该建立一个“改革博物馆”,从它的后门出去,能与“文革博物馆”衔接,那多好。两个博物馆,一字之差,蕴涵着沧桑巨变。“改革博物馆”可以把这些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书籍统统收进去。
  在这些书里,有若干本在笔者看来颇具特色。在此从思想的记忆、个人的记忆、民间的记忆三个维度,选介三本书:《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马立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吴晓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民间记忆30年》(徐迅雷等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记忆”看起来是朝向过去的,其实都是“面向未来,春暖花开”的。
  《交锋三十年》的作者马立诚,在我看来他本身就是思想家。当年他和凌志军合著的《交锋》,在中国,尤其是在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交锋三十年》记述的是改革开放的四次大争论:第一次是1978年前后,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是1992年前后,中心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要市场经济?第三次是1997年前后,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第四次是从2004年开始至2007年,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搞错了?
  争论很多回,主线仅一条:“左”与反“左”。比如那4份著名的万言书,就是“左”与“极左”的代表。同那些“旗帜鲜明”的“左视眼”相比,其实更可怕的是“左”的思想深入到一些普通的干部群众心中。而每次改革的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书中最经典的细节是:江泽民下令删改《人民日报》社论(见第150页)。
  那是1991年9月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按照惯例,预播了次日《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要点,其中有“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问‘姓社姓资’”这样一句话。其实,如果在改革开放中要问“姓社姓资”,社论标题“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就成了一句空话。9月2日,人们拿到报纸,却发现这句话没了,这立即引起了社会关注和议论。因为这样的事情——央预播的社论和第二天见报的社论出现重大差别的事,还没有发生过。
  这一年年初,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皇甫平为改革呐喊的系列评论之后,“姓社姓资”的争论蜂起。进入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震动全中国,他鲜明地批评了“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主张。而当时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于宁,在起草的社论草稿中,并没有写那句话;是当时的社长高狄在修改时,写上了“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问‘姓社姓资’”。央视播出这篇社论摘要时,江泽民总书记看到了,当晚立即指示当时的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对社论进行修改,把社论中两处“问一问姓社姓资”的话都删掉。
  博弈虽无声,真理有威力。历史已经清晰地告诉今天,一个人有哪些功过与是非。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没有能够走出毛泽东的阴影;自从冲破“两个凡是”之后,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到改革开放的掌舵人,都有非常的定见与定力,正因如此,改革的轮船才不会偏航,历史的倒车才不会出现。
  对一个人来说,技术跟上是不难的,思想跟上是很难的。改革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可是30年来那些反改革的人恰恰折腾得紧。在改革开放的思想记忆里,对于改革还是反改革、进步还是反进步,我们必须看个清清楚楚、想个明明白白。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把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拨乱反正。1979年,《人民日报》展开系列讨论,“为富字正名”。企业家是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的人群之一。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人生》里,为30位著名企业家立传,他们在改革开放历史的坐标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位置。全书分为“八十年代记忆”、“九十年代记忆”和“新世纪记忆”三辑。这些企业家的个人记忆,深深烙下了开放改革的历史痕迹。
  年广久说自己就是一个改革的“傻子,史玉柱说自己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步鑫生是第一个“砸”工人饭碗的厂长,刘永行是靠饲料起家的第一个“首富”;袁庚是蛇口拓荒人,唐骏是盛大与华尔街之间的桥梁;马云的梦想伴随着互联网起飞,李书福的梦想跟随着汽车轮子疯转……在改革的实践领域,真的要宽容改革者,善待失败者,客观公正地看待有争议者。书中最出乎我意料的人物是温元凯,这位在改革开放初期属于“改革人物”的大学教师,当年一本《中国大趋势》激动了许多人的心。改革开放前15年,基本上是谁先开放改革,谁的影响力就率先崛起。亲历商业启蒙的温元凯,后来自己办过公司,甚至还成了到华尔街历练的金融家。“成功地由科学家转到思想家,又从思想家转到企业家的人,相信更是稀少,但温元凯却绝对是一个该被书写,被历史记住的人。”作者这样感慨。
  在《激荡人生》之前,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两卷,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本记载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史里企业变革的书籍,曾获2007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激荡三十年》的抒写,更有激情;而《激荡人生》则平实了许多。或许,作为财经作家,吴晓波更擅长写事而非写人。
  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创造者。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其实也有着排山倒海的创造力,他们是真正的务实求变者。安徽小岗村那21位秘密开会谋划“分田到户”的村民,就是这种创造力的典范。“这次秘密会议同样也是里程碑式的,简直就是一个村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间记忆30年》开篇《1978:中国向何处去》中,作者徐迅雷这样评价来自民间的力量。
  徐迅雷是知名杂文家,也时常写书评。他与另外5位同仁一起,编著了这本《民间记忆30年》,该书从民间角度出发,分年度记录和评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事件,每年为一辑,分为年度概述、民间记忆、年度记事、年度流行等,有很好的资料价值。看看这些“年度概述”或“民间记忆”的篇名,就知那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风格:《1978:中国向何处去》、《1979:杀出一条血路》、《1980:八十年代新一辈》、《1981:给历史一个决议》、《1982:绝对信号在闪烁》……《一毛钱的学生餐》、《第一条喇叭裤》、《我是全村第一个万元户》、《股票认购证点金传奇》……小老百姓的“口述历史”,同样能够很好地折射30年非常而非凡的历史。
  民族复兴,大国崛起,波澜壮阔。作别2008,改革开放的中国又将开启一个新的30年。未来的改革,站在已有的30年改革的巨人肩膀上。阅读这些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书,记忆那30年的大事小事,看看这辉煌的30年历程,我们没有理由不心花绽放;再过30年,我们又回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期待时时处处绽放心花——那么,届时回忆、描述、纪念改革开放60年的书,会是一片如何璀璨的风景?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马立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定价35.00元)
  《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吴晓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定价32.00元)
  《民间记忆30年》(徐迅雷等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定价25.80元)

  稿源:荆楚网

  作者:凡布衣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改革开放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