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卫生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征求意见稿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少数媒体和网站,抓住“新国标”中对不同等级公厕的日常卫生管理有每平方米最多允许存在几只苍蝇的量化考核指标,立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集体嘲讽乃至羞辱卫生部“不切实际”甚至“非常愚蠢”。对“苍蝇”纠缠不休,连部分西方媒体都感到不可理喻。
人不分老小贵贱都得如厕。如今人们已普遍知晓,公厕还是必须由政府足量提供的公共服务用品。对公厕作“立体观察”,足以见证社会在进步还是在退步抑或原地踏步,公厕新旧国标对比即为第一观察视窗。
公厕“旧国标”是推荐性标准,各地新建或改建公厕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公厕“旧国标”1998年施行,全称叫《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也即,在1998年那会儿,在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厕用品的理念中,中国农村还没有公厕概念之覆盖。公厕“新国标”上升为强制性标准,约束对象覆盖整个中国城乡。标准施行后,不分城市还是乡村,各地新建或改建公厕,理论上都得按“新国标”作为新建或改建的技术依据。众所周知,中国农村的茅坑随意遍布,政府今后要统一分批新建公厕,提升农村居民如厕时的卫生条件,这不是进步是什么?
人所共知,农村的茅坑多半是随意挖个坑弄点简易建材围一下就成,城市现有公厕设施简陋,多半达不到无害化卫生标准。“新国标”用很大篇幅规定了城乡新建或改建公厕的一系列无害化技术规范。以往,人们常抱怨政府治理环境污染不力。把农村量大面广的茅坑分期分批改建为公厕,把县以上城市和建制镇的公厕分期分批改建为无害化卫生公厕,这难道不是最具体、最朴素的城乡环境保护之举?
城市公共场所的公厕如厕位一向是男多女少,女同志如厕排长队时有所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意到了这一窘境,增加了女同志如厕位,但依然“供不应求”。“新国标”首次明确,新建或改建公厕,男女如厕位之比调整为1:2。这同样是透过公厕折射出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地。
笔者对新旧两个公厕标准作了对比阅读后发现,变化之多、之大令人欣喜。公厕在中国一路走来,其命运之起伏足以拿“坎坷”形容之,它与社会和政府对“市场”的认知密切相关。远的不说,只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的公厕普遍呈现两大怪象:其一、满大街找公厕十分不易,于是民间有“银行营业网点多于公厕”之无奈调侃;其二、公厕被“泛市场化”歪风“异化”,纷纷开始收费创收,背后是政府公厕维护费用投入严重不足甚至于放弃。时至今日,当“新国标”要把公厕覆盖至广大农村,这背后隐含的政府服务理念之变,难道不值得舆论予以认同么?
随着信息公开、决策公开等一系列的公开越来越成为民主的寻常形态,人们是否也该逐步学会评头论足的“发言理性”?没有民主时我们渴望民主,当民主在社会生活的各种细节中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时,人们同样需要考虑民主的理性运用,避免民主成为撕裂社会共识的“工具”。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鲁宁(著名时事评论家)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