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报系言论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湖北日报:牢牢把握“精准”二字
发布时间:2015-10-08 09:09:43来源:荆楚网

  ——一论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党中央提出的极具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其精神实质,就在于“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能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能不能实现脱贫落实到人、落实到户,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精准”二字,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中体现扶贫开发的成效。

  着力破解对象识别难题,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第一个精准就是扶持对象精准,强调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第一道关口”把不好,扶贫对象信息不准、家底不清,不仅导致扶贫开发瞄不准贫困人口、效果不佳,甚至还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扶到贫却扶了富。真正把贫困的底子摸清摸实,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要求各级各地进一步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特别要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把精准识别、动态调整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口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着力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实现项目安排精准。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十二五”以来,我省共解决了22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但贫困地区总体上仍面临“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缺乏产业和项目这个“干细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啃下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融合发展”的思路,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使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着力破解“大水漫灌”难题,实现资金使用精准。过去扶贫投入碎片化,像“天女散花”,其结果必然是扶贫效果不好,群众受益不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就必须落实《决定》部署,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创建扶贫投入县级整合的刚性机制。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扶贫投入的主体责任,真正把扶贫资源拿出来,把权力放下去;县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主体责任,找准贫困村、贫困户的“穷根”,把各类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从而有效解决各级各部门的扶贫资金管用分治、渠道分流、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着力破解规划落地难题,实现规划措施精准。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当前各级各地的扶贫脱贫规划不少,但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却不多。有的规划是一任一变,前任规划后任不用;有的规划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最终沦为一个摆设;有的规划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决定》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精准扶贫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规划,必须聚焦“精准”,把项目和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通过加强与上级各项规划精准对接,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扶贫规划的刚性约束,确保规划和措施精准落地、开花结果。

  着力破解机制不畅难题,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提供有力支撑。扶贫资金投入来源分布广,总量也不少,但真正使用起来却往往困难重重,多有掣肘。问题出在哪?体制机制不畅,是影响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实告诉我们,权力分割、各自为政必然造成“中梗阻”,克服门户意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建立上下畅通、协调联动的扶贫长效机制。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建立“1+N”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支撑体系,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我省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该担的责任主动担,该放的权力尽快放,该让的利益彻底让,不推诿、不拖延、不截留,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形成共同为扶贫想招、一起为扶贫发力的生动局面。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