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陈明:莫让7000万观众成上海世博会的紧箍咒

发布时间: 2010-05-10 08:5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上海世博会开幕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其间新闻不断,其中一个频频被提起的就是本届世博会游客的目标是7000万。
  7000万这个数字是如何测算出来的?据悉是上海世博会申办时,美国一个公司做了调查,预计可能会吸引5000万游客,但如果中国加大宣传力度,这个数字肯定会上升。后来国际展览局在考察周边客源基础、旅游资源后,认为可以达到7000万人次以上(见《广州日报2010年5月5日)。
  按照这样的目标,上海世博会平均每天游客接待量要达到38万人以上。可惜,开幕几天,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才10多万人,有一两天甚至跌到10万人以下,这样下去,等世博会闭幕总观众数能够达到3000万就不错了。
  于是,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刚开始还担心游客过多的管理部门有点着急了,媒体也是纷纷撰文,讨论为何世博观众少于预期。世博管理局声称,截至5月4日,上海世博会共销售门票3311万张,其中个人票2396万张,团体票915万张。加上上海市民家庭即将获赠的世博门票,目前世博会潜在参观者已超过4000万人次。看看,“潜在”参观者都出来了,这是在为大家宽心啦!
  举办了100多年的世博会,观众最多的一届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达到了6422万人。我不知道有关部门是否有这个想法,那就是本届世博会的观众人数一定要超过日本大阪世博会,创造一个百年世博史上新的纪录。
  如果真是这样想的,我倒认为,有关部门真是大可不必。否则,这剩下的170多天,他们就自己给自己带上一个“紧箍咒”,痛苦不堪,理由很简单:
  首先,观众人数能说明一定问题,但绝不是衡量一届成功世博会是否成功的指标。影响观众人数的因素有许多,如展览举办国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酒店餐饮业的接待能力,甚至包括天气因素等等。任何一个因素出了问题,都可能会给观众人数造成影响。如果看到前期的观众人数不多,后期采用各种方式去免费赠票(如日本1970年大阪世博会前期参观人数也不多,后期全国总动员,动员包括农民在内的全国观众去参观,结果创造了6000多万人的世界纪录),或者直接鼓励公职人员购票或者赠票去参观等方式。考虑到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规模,要达到甚至超过7000万我想并不难。只是,靠这种全民动员的形式,创造的一个世界第一,意义有多大呢?中国的强大世界早已公认,我们还难道还需要用这样一个世界第一来证明吗?
  其次,要考虑时代的变化,国人甚至全球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世博会,没必要一定到现场。世博会观众比较多的几届,如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综合),175天,参会人数2257万。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综合),186天,,参会人数4150万。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综合),185天,参会人数5031万,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综合),183天,参会人数6422万。这些世博会人数很多,可是要考虑到当时的媒体资讯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还没有出现因特网。公众要对世博会要有直观的认识,除了去现场几乎没有更多的选择。而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经大为普及,几乎所有资讯都能在网络上得到充分的展示,网民能够从网上便捷的获得所有的信息,不用出门便可以了解世博会里面的新技术,新概念,全新资讯可谓一“网”打尽。有了如此便捷的方式,很多人都会选择在网络上一睹为快,还要他们像以前那样付出时间和金钱的巨大成本,千里万里的从外地奔赴上海去现场观看,就显得有点不切实际了。
  最后,观众人数少其实也是在给有关部门提个醒,相关部门更应该改进服务,使观众游览得更加舒适。看看开幕几天来的报道就可以知道,一些观众再参观后有一些抱怨:如在参观一些热门场馆的时候,在烈日下排几个小时的队,身体不好的根本受不了,结果有时一天有数十人中暑。而进去之后,参观的时间,却只有十多分钟,有的场馆甚至只有几分钟,一天参观的时间绝大部分都用在排队上面去了。还有世博园里的休息设施太少,餐饮价格太贵等等。甚至有人调侃,“不来看世博会后悔,来看了更后悔。”这些意见,管理部门应该认真吸取,不断改进。否则,媒体天天报道观众大摆长龙,数小时在烈日下排队苦等,谁还敢来看世博会?
  世博会是一个人类交流学习的盛会,能够在这180多天的盛会里,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众留下美好的回忆,传播上海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够了。如果舍本逐末,自己硬要给自己戴上这个“紧箍咒”,天天纠结于7000万观众的人数问题,何苦来哉?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明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莎)
关键词:陈明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