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果断行动,近期连续破获了45起涉及高考的贩卖作弊器材、考试诈骗案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2名。(《北京晨报》6月6日)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被爆出或多或少的作弊新闻,弄的人从原先的惊愕万分到习以为常。不知不觉中,觉得高考不作弊都不习惯了。总觉得,在这几天总要有那么些人投机取巧,搞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让人心生厌倦,但又无可奈何。即便是装作不知,但也不得不同情那些没作弊的考生,起码他们是“不公平”的。
而这些所谓的考生恰好不明白,这种“捷足先登”的道理在中国整个社会是走不通的。没有公平可言的高考本身就不具备其知识检测的考试性能,况且,这番做法对于考生本人还有一定的“道德谴责”。而他们为何又在这样的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中铤而走险呢?
如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样的契机大肆的宣传作弊的器材和广告。于此获得高度的利益回报。就拿这大学里卖四六级真题,考研真题答案的人来说,他们本身就宣扬了一种歪风邪气,考生内心中虽有这般想法,但是没有提供这种作案的工具,让考生如何去冒这个风险?再者,高考的独木桥都已经快被挤爆了,过了这个独木桥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所当然的成功者”,但是如今的选拔机制和考试制度,即便那些不会学习,只会弹琴的“偏科生”也难以招架,如此不作弊又能怎么办?同样是为了那份虚名和所谓的大学教育,但还是必须过了这个槛,才有批判教育本身的话语权。一边骂娘,一边迎合的人,现在还少吗?
监管部门不但不去抓住这些“强势的群体”——提供作弊器材,去反思这种考试制度,还一门心思的为抓取几个“在高考前想投机取巧的学生们和这些小贩子们”,以此沾沾自喜,博得所谓的“表彰机会”。让人不得不多问一句:在外面堵上漏洞,有效果吗?
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是南科大,可以抗拒“高考”,可以对高考说“不”。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就更不应该总是在他们身上做文章,换取所谓的自我利益。抓几个小贩子有什么用处?作用不大。根本的还是这些贩子们背后的那些“支持者”,莫非没有这群人,他们敢如此胆大妄为?还是请这些已经明白的人多动动脑子,如何将这些人“一网打尽”,还高考一个清静的氛围。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晨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