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嘀嘀和快的两款打车软件以土豪姿态宣称请全国人民打车,“嘀嘀打车”刚刚宣布将通过微信支付的车费每单优惠额度增加到12元至20元;快的就表示永远比竞争对手多优惠一块钱。打车软件疯狂的两边给钱,到底图个什么?烧钱大战之后,出租车行业的市场秩序该如何对补贴脱敏?种种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自行消化。
乘客通过打车软件叫车被给予车费减免,司机通过打车软件接单能收获业务奖励;在表面风光请客的背后,实质是打车软件依托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在快速扩充市场份额和用户基数的利益欲望驱使下搏命式的搅动市场,浑水摸鱼。嘀嘀打车背后的腾讯和快的打车背后的阿里巴巴请客打的,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搅乱出租行业的汤,借了两家打车软件的光,赚了媒体的吆喝,饱了自己的钱囊;在大众乐呵呵的时候,悄悄盯紧了我们每个人的荷包。这种烧钱行为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将原本用作进行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打车软件,委琐化为一种私人发财致富的手段;是另类的“假公济私”。
现在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市场都是供不应求的,高峰时段“一车难求”在很多地方早已是常态;打车基本靠抢、叫车基本靠蒙、等车基本没戏。而打车软件的补贴叫价模式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公共服务的私人化趋势。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构筑的技术屏障使得老人、急病患者、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更加难以享受便利快捷的出租车服务;通过短时间金钱刺激的打车补贴还可能滋长部分人懒惰与高消费的生活习惯——本来步行就可以办到的事儿,一定要打个车。出租车的公共服务的属性已经发生了偏移,金钱开道的行为玷污了社会空气。
即使抛开公共服务的层面,退一步说,两家企业的针锋相对,造成行业垄断或崩盘的风险也是岌岌可危。如今,任何小公司或新晋企业想在进入打车软件市场,已没有可能,这与我国《反垄断法》所规定“一个开放平等的市场”之精神已经不相符。“已有之事将来必有,易行之事将来必行,太阳底下无新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寻求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存,才是今天科技企业的生存根本,反之,那些寻求搏出位、博眼球的短视行为,都只留下不光彩的一面。
且在此呼吁,合理竞争,给烧钱大战降降温吧!
稿源:荆楚网
作者:石磊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