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两会上,一名代表曾这样们描述他眼中的基层法官,“上班是机器人,下班是植物人,七情六欲基本没有”。3月11日上午,人大上海代表团在审议两高报告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代表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前院长应勇代表都提到了“法官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随近年来“公考热”持续升温,法律专业人才为追求“铁饭碗”也不惜“挤独木桥”,每年有数万人充当“炮灰”,现实也确实令人心痛。倘若把公务员比作围城,那么墙外人则皆觉城内风光无限。可那些成功进入司法系统的“幸运者”,进入体制后感受究竟如何?又有谁能想到,自己即将面对“上班机器人,下班植物人”窘境。可实际上,这却是基层法官的真实生活写照与选择辞走原因。由此,笔者认为,基层法官流失问题也确实不容小觑。
或许部分人在没有任何背景前提下考上公务员,当上大法官,确实可让家人“脸上有光”。然而,随之而来的法官生活却往往不会像他们所想的那般“轻松”。身在基层,面对着法庭千头万绪工作,没有点吃苦耐劳劲头、爱岗敬业精神,怕也会不堪重负、难担大任。工作繁、人手少显然是导致基层法官像“陀螺”的重要原因,而工资待遇跟不上催生的“干劲不足、能走便走”恐怕也是造成基层法官越来越少的又一因素。
加之去年一年,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再到多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具体“禁令”,几乎涵盖公务员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也让体制内人员惊叹“为政艰难”。坏事都是别人干,可每日辛苦工作的自己还要被连带遭受公众质疑、非难,在“人前显贵、人后受罪”无奈背后的辛酸、委屈又有谁知道?于是乎,便有不少法官选择跳出围城,换个活法,而如此这般也就自然会造成基层法官严重流失恶果。
俗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故而,基层法官流失也并非“无解方程”。倘若真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基层法官待遇进行适当提高,工资加以适当增长,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国家、政府的衷心支持、亲切关怀,那对激发他们工作热情的作用也将不可忽视。相信,随着基层法官境遇的改善,必将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将己留下、把根扎深。
稿源:荆楚网
作者:祖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