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缘何成为“闹心工程”?(4月14日《京华时报》)
从致力于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方面看,应该说“公共自行车”项目是一项深得民心的惠民工程。但由于这项本应充满浓厚公益色彩的民生工程,却由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紊乱,而导致“瘫痪”:站点疏于管理、租车系统无法使用、自行车也是“缺胳膊少腿”。面对如此尴尬,运营企业和政府部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说管理成本太高、巨额亏损,项目难以继续,你说政府免费投入的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转。
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悲催下场,或许是政府部门和运营企业当初都没有想到的。对于这项工程,双方的着眼点或许也并不一样:政府部门更多想的或许是项目惠及市民的公益性,而企业或许更多关注免费的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这也无可厚非,身份不同,关注点自然有别。如果用好了双方的“利益关切”,并且双方从各自角色出发,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关系,公共自行车这个民生项目想必不会仅仅4年就陷入“瘫痪”的。
应该说,武汉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实行“政府主导+民企运营”的模式,是当下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具体实践,客观上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双方须牢记各自角色,坚守各自职能,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就公共自行车来讲,政府的角色是“主导扶持、宏观监管”,出台科学政策、提供扶持(广告投放平台、补贴)、加强监管,企业的角色是“具体运营”,负责项目的具体运营、管理以及维护。若是真正做到了“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相信公共自行车项目应该有比较光明的发展前景。
应该看到,在武汉公共自行车这个民生项目上,当地政府在出台政策、提供扶持等方面做得不错,但监管责任这一块实在令人遗憾。据报道,政府向运营企业提供的广告投放资源和各项补贴,远远超过企业对这个项目的运营管理成本,“还能带来利润”。但这些,却因为监管责任的缺位,而使得项目流于“瘫痪”。据报道,运营企业取得该项目后,心思慢慢就不在公共自行车上了,而是转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甚至在市中心购买整层写字楼。企业的重营利无可厚非,但拿着政府免费提供的资源和补贴进行谋利,实在不应该。对于运营企业的这种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准确监测并予以规制,以便让所提供的公共资源能够用在民生福祉上。然而,运营企业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财务状况,主管部门“说不清”;当站点被外包经营做他用,政府不掌握相关情况,制约措施自然也是付之阙如;对运营中的其他问题,相关部门亦未采取有力措施以扭转颓势。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陷入“瘫痪”,是政府与市场关系错位的体现。我们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在“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还需要“看得见的手”履行一些基本的监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导扶持”,并不意味着将市场引入公共服务就可以了,后期的监管更不可少。“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意味着政府和市场应该“各在其位、为所应为”,既不该过分迷信政府,也不能过分迷信市场。对政府和市场而言,不仅仅是“不做不该做的”,更要确保“做好该做的”。从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归属层面上讲,政府肩上的担子理应更重一些。
稿源:荆楚网
作者:凌国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