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和4月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地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4月14日 《光明日报》)
即便不看报道,从网络上普通网民的吐槽中,我们便可一目了然。毕竟这样的场景对于武汉普通市民来说可谓是见怪不怪,那些横陈在旮旯胡同亦或遍体鳞伤的公用环保自行车,不知道从何时成了无人问津的“铁皮僵尸”。从媒体报道中风光无限的“主角”到民众怨声载道的“鸡肋”,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一下环保自行车沦为“僵尸自行车”背后的原因。
首先,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违规停放、恶意破坏甚至偷盗等不文明行为,使便民的环保自行车遍体鳞伤,市民需要时面对空空如也的租借点或根本找不出完好的自行车,久而久之便成了摆设。其次,专设的公共自行车岗亭并未起到保养、维护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在其位不谋其职的不负责任态度,加速了环保自行车“僵化”的速度。再次,商业利益入侵,使环保自行车及周边的配套成了商家牟利的载体,加剧了市民的不满情绪。
这样说来,作为城市发展中配套的便民工程,公用环保自行车的推进应与市民的使用体验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这项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惠民工程,拷问的是一座城市的公德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事关一座城市的脸面。因此,政府除了应大力宣传文明借车、文明用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车俩运营商的管理,规范相关的商业行为,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借助建设文明湖北的东风,重新吹开城市那道绿色流动风景线。
稿源:荆楚网
作者:喻志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