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审计厅厅长马青山29日在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透露,审计部门对山东省50个部门审计发现,50个部门均不同程度存在“三公”经费使用管理不合规问题,有的单位公务接待费甚至超预算1144%。(7月29日新华网)
一直以来,“三公经费”都是反“四风”路上的“老大难”问题,其中公务接待费也是最为敏感的一部分。近年来,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是在公务接待上的铺张浪费依旧惊人,违规和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可见,公款消费的顽固性、“抗药性”仍然不可忽视。
其实,公务接待看似只是“公家的事”,可实际常常少不了“人情因素”,更多时候的官员们看重的是公款招待中的“别样效益”。兴师动众的迎来送往之间,交流的并不是信息与经验,而是领导干部之间的私人感情;奢靡腐败的推杯换盏之时,连接起的并不是地方间、部门间的合作纽带,而是一些私人利益链。这股歪风不除,我们的干部队伍成了“酒囊饭袋”,政府没有了形象,也割裂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实,公务接待作为机关日常性工作之一,各地单位基本上都制定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接待原则大都是“定点接待、从简节约”。可是因为监管不力,问责疲软,有要求无落实,某些地区和部门依旧举着“接待也是一种生产力”的大旗,明目张胆地“讨好权力”,消费公款行“私人社交”之实,禁令成了一纸空文。
可见,“八项规定”的落实不能“一蹴而就”,“四风”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寒”,要真正打破“公款社交”的“潜规则“,就要严格落实相应监督、问责机制。应将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同时对于我行我素“令不行、禁不止”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严肃追究直接人员的责任,并依据规定对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的有关领导进行问责。
稿源:荆楚网
作者:伊一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