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安之若素:公函啥时不再扮演“求情”的角色?

发布时间: 2014-08-11 15:08:35  来源: 荆楚网  作者:安之若素  进入电子报
  四川省眉山市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郑某某在大理市发生交通肇事撞死路人后,让弟弟顶包。被交警识破后,郑某某被检察院诉上法庭。其所在单位领导亲自跑到大理,向大理市法院递交了免予刑事处罚涵,以组织的名义请该院对郑某某免予刑事处罚。(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去年,麻阳“公函”为贪官求情的事儿,一度让围观者跌破眼镜,不久后,眉山市委宣传部“公函”要求照顾女儿求学的奇闻,再次引起轩然大波。权力滥用下的荒诞之举,接连刺痛公众的敏感神经,舆论对利益捆绑下的“另类干扰”进行了同声斥责。如今,“公函”又粉墨登场,为开车逃逸的干部“讨饶”,瞬间惊呆了小伙伴们,吐槽“夹裹着浓郁的行政意志,是在暗地里与法律较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函”开始变成了“私器”,成了一些干部的“保护伞”,甚至“通行证”,重复上演着“黑色幽默”。为贪腐官员请求“特赦”,为官员子女索要“照顾”,甚至妄想着为肇事逃逸的干部发一张“免罪金牌”,着实让人开了眼界,更倒吸了一口凉气。笔者也难以想象这样一位撞死路人逃逸,甚至找弟弟顶包的干部,何来“宽大处理”的底气,倘若“公函”奏效了,让社会公平和法律威严情何以堪?
  显然,“公函”披着行政外衣,挑战着法律底线,遭遇了民意“围殴”,而对公家“出格”的行为,更喊话“是官僚主义色彩的浓厚一笔”,透露着一种干预司法的“霸气”。在笔者看来,且不说这“公函”免罚的荒谬,肇事逃逸本身该挨“板子”,找人顶包还得“再赏二十大板”,这机关负责人不反思队伍管理的诟病,还能以组织名义“护短”,其中的猫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事实上,当“公函”求情成为官场的一种新风尚,无论是否有利益的土壤繁衍,都折射出特权思维疯长的现实困境,是党政队伍作风诟病的外在显像,而结合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希望领导干部能“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祛除思想上的“四风”污秽,别再拿公函当“私器”上演“求情”的荒唐,最终伤了民心,也伤了自己。
  稿源:荆楚网
  作者:安之若素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沈素芬)
关键词:公函;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