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21时30分许,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轮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然发生翻沉。据最新统计,事发客船共有456人,其中旅客405人。截至2日下午,有14人获救。(6月3日新华网)
雷雨交加之夜,承载400多人的豪华游轮在翻沉3小时后,才通过幸存者报警方知惨剧已发生许久。3个小时内,长江干线现有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监管手段、信息数据分析为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监管到船只已经偏离航道、翻沉失联了?相关船务公司对夜间行驶的船只有没有实时动态跟踪、视频监控管理?可惜,都没有。此次事故,凸显了我国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依然滞后,内河航运信息化工作在业务应用、安全监管、应急管理、航海保障、对外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虽有建设,但作用发挥却不够。
早在2011年7月,交通运输部会同沿江七省二市共同制定了《“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指导“十二五”期的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工作,其中,就提出了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长江干线甚高频(VHF)安全通信系统及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建设覆盖长江干线和主要支流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重点航段、桥梁、港口以及渡口等水域的电视监控系统(CCTV),加强长江干线及其他高等级航道‘四客一危’船舶的监控和监管,基本实现危化品船舶GPS动态跟踪。”令人疑惑的是,在附表《“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重点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中,基本都是整治航道、建设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仅有四川省“嘉陵江航运配套工程建设”提到“建设助导航设施等”,可是,VHF、VTS、AIS、CCTV信息化系统建设却只字未提,可见,内河航运信息化硬件、软件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在网站搜索时,有关新闻又报道了我国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大进展, 2012年7月3日交通运输部网站《长江干线水域已全面实施电子巡航》报道, “7月1日,长江海事局在2100公里长江干线水域全面实施电子巡航,实现辖区水上安全监管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电子巡航平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通过整合长江干线现有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监管手段,并以业务管理实时数据为支撑,构建统一协同的巡航监控预警平台。通过电子巡航,长江海事局可以实现对辖区24小时全方位监控,为在航船舶提供航行指导,对不正常的航行状态进行预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既然是“实现辖区水上安全监管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为何长江之星翻沉长达3个小时,电子巡航平台却没有监测到?演示都能圆满成功,面对现实情况,为何所有的监测都失灵了呢?这说明,内河航运信息化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交通运输部重视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长江航务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资源建设,加强了对过往船只的安全监督、导航,长江干线事故发生次数也在逐年减少。但是,此次长江之星翻沉,在河上漂流长达3个小时无人知晓,400多人失踪的惨痛教训,敲响了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的警钟。安全才能回家,安全才是最大的财富,安全通行才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金子招牌,信息化则是船只航行的眼睛,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才能走的稳。加强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不能囿于低水平、区域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应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水平及现有科技技术,加强内河航运信息化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跨区域内河航运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共享协同,加强对船员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普及、更新船舶信息化设备,特别是加强对内河航运监控点的技术更新和人员素质培训。
长江之星游轮翻沉,456人仅有14人获救,这一晚,是我国内河航运史最痛苦、最黑暗的一夜,几百个家庭在瞬间痛失至亲,“爸妈没了,孩子也没了。”听者无不俨然泪下,愿逝者安息,为生还者祈福,祈祷更多生命奇迹出现。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丽
(作者:沈素芬)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