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王雪珍:高校“旧“教材何以培养“新”人才?
发布时间:2015-07-14 15:50:02来源:荆楚网

  北京某211高校的学生杨柯日前通过电邮向中青报编辑部吐槽:一个学期的学习令她十分失望,专业课上,老师照本宣科,内容枯燥乏味,师生缺乏互动。特别是在讲授《公共关系》时老师选用的视频素材竟然是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高校近期可是出尽了“风头”。先是北大清华为抢生源而掀开微博“骂架”,后一些高校陷入轰轰烈烈的“撕名牌”大战之中。而今,一封特殊来信直接寄到纸媒编辑部,直批中国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病。著名学者郑也夫曾说:“我们的大学扩招了7倍,一些高校因为扩招教学质量急剧下滑……”高校的扩招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尽管推动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现实中,各大高校“我行我素”的“旧”风不减。其中,“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旧”在教材。笔者并非要对老旧教材进行全盘否定,倘若教材是学科中的经典,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反复使用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杨柯描述来看,情况恐怕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公共关系》是指导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如何与周围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一门课。随着时代的发展,会用涌现出更多鲜活、具有时代借鉴意义的案例。作为老师,应当不断关注并添入更具时代气息的案例。然而,老师使用的教材“竟然是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能否达到教学的目的,让人怀疑。

  其二,“旧”在观念。教育决策者重“功利教育”,轻“平衡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高校办学功利化现象愈加严重,一般从眼下利益出发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果可想而知,师资力量、学习资源等向重点专业倾斜,而与眼下利益无关的专业则无法避免被打入“冷宫”。弱势专业的学生无法在学校找到“存在感”,导致学生心理失衡,不利于学生成长。更为重要的,还有制定教育制度的观念,当前的教育弊端日益凸显,急需改革。倘若没有人去推动,恐怕将如龙应台所言:“没有人去争取与努力,改变制度就是梦想。”

  其三,“旧”在行为。高校盲目扩招,忽视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软实力”。1931年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重大师”的行为证明了有助于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观现代高校的盲目扩招,其带来的后果已经可以看到。其次,便是教师的行为。“专业课上,老师照本宣科,内容枯燥乏味,师生缺乏互动”。难以想象,如此教学法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人才?

  大学教育的价值应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据了解,在西方国家,批判性课程是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照本宣科”式教学,“缺乏互动”式培养,如何指望学生们具独立思考能力?有媒体报道,美国耶鲁大学莱文校长曾称:“中国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这再次警示我国高校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还想为民族的未来培育思考力活泼、创新大胆、质疑勇敢的“新”人才,那么“三旧”就非摒弃不可。教育决策者应将目光聚焦于“培养”而非“利益”,重视学生的“质量”而非“数量”。高校则应停下无限度扩建、扩招的“步伐”,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时俱进编写课件,平等分配教学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言以蔽之,所有的改进工作都时基于观念的转变。唯有破“旧”观念,才能将“新”立起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雪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