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泳池一季度换次水已不错,用大量化学剂。每到暑期,很多游泳场馆就进入客流高峰期,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余氯含量超标是多数游泳池安全事件的“杀手”,换水消毒“偷工减料”、健康“把关”形同虚设等是游泳池管理中常见的安全漏洞。近期,多地卫生部门对游泳场所进行了检测,尿素含量是一项容易不达标的指标,武汉市9家不合格的游泳池中,有7家尿素超标。(8月31日《京华时报》)
提到游泳池的水质问题,人们最常想到的,就是尿素超标。而尿素的来源,无疑属于“你懂的”——除了排汗,就是有人偷偷排便。想到去某些游泳场馆游泳,基本上等于在尿水里“乘风破浪”,不少人都会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了。
其实,尿素超标还不是泳池最大的安全隐患。细菌总数超标可能会引起皮肤病、中耳炎等疾病,过量使用化学剂,同样会给人的健康带来较大风险。游泳为何成了“危险之旅”?一些游泳池的水质为何缺乏安全保障?说到底,还是为了“节约成本”。游泳池用水属于商业用水,水价较高。按照《游泳场所卫生规范》等相关规定,游泳池必须每天更换新水,而更换的比例通常在5%至10%。但有些泳池每周更换整池水的比例不超过1%,能一个季度换一次水的游泳池已经算不错的。一个季度,好水也能放“馊”了,更何况每天都像下饺子一样有成群结队的人往里跳、往里尿,还有人大把大把往里洒化学剂?
众所周知,野泳的危险性比较大,每年都有不少溺亡的新闻曝出。越来越多的游泳爱好者都选择了到正规游泳池去,花点钱图的就是个安全、安心。如果游泳池的水质存在严重问题,安全性又怎么能够得到保障?
让游泳池清澈起来,既要靠商家讲良心、讲“职业道德”,按照相关标准去保证水质,也需要游泳者能够自觉,不要做出随意小便之类的龌龊行为——为泳池“加料”的人多了,最终谁都无法避免“以身试尿”。当然,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一定要负起责任来,将各项规定和水质指标都落到实处。据了解,目前全国仅有部分城市每年向社会公布对游泳池进行抽检的结果。那些没有公布抽检情况的城市,是水质委实太差不敢公布,抑或干脆就没有进行抽检和监管?恐怕想想就让人心悸。这方面的监管,今后必须公开、透明起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乔志峰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