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少华的一篇《高职高烧》近日在朋友圈传播开来,阅读量很快过万。文中,他总结归纳了现在我国高职面临的问题,称其首先应该姓“职”。它的本质是职业教育,不应太注重它的“高”姓,而忘记了它“职”的姓氏。(8月31日澎湃新闻)
不少“不爱学习”的学生,高考志愿填报时会“绕”过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院校。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职业院校既然偏重技术,学好技能就万事大吉。他们不愿意“动脑子”去钻研书本、不喜欢“悬梁刺股”地为考试而拼命。比起在教室里与“题海”为战,他们希望靠“动动手”从学校毕业。他们大部分的初衷,只不过是不想绞尽脑汁地攻克一道道难题、不想通宵达旦地背诵一段段课文。如此选择高职,是否可以视为中国现有教育体制的“逃兵”?
不可否认,有的学生并非天资愚钝、生性懒惰、不思进取,只是对语数外难提兴趣,却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愿意凭借“一双巧手”在社会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如此的“手艺人”我们求之不得。因为他们目标明确、认知清晰,能够正确定位自己并不懈奋斗。这样的学生,无论是在高职还是本科院校都能适得其所,都能以贪婪饥渴的心态汲取未来谋生需要的一切形式的知识。然而,这却不能改变高职盲目的“升本热”。仿佛本科是高职的最终归宿,学生上高职就是为了升本。对于成绩差却又心心念念一纸文凭的学生,高职就是 “圆梦本科”的跳板。他们不爱语数外,却不得不学;他们不满足于高职的低学历,却又无法“一步登本”;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一味依靠高职升本纯粹是“舍本逐末”。
高职教育或许面临着“姓氏混乱”的困惑,但这不是攻击的借口。有可能是高职面临逐年增长的招生压力而不得已为之。教育市场也存在供求关系,一旦学生的“求”变了质,院校为了满足需求招揽学生,不得不改变“供给”。高职的“升本热”又何尝不是学生们盲目追求“一纸文凭”而造成的呢?一定程度上,歪曲的“学历观”催生了高职的“高烧症”。
高职作为一所通过志愿填报而录取学生的院校,是以一种母亲般“博爱”的心态去接纳任何一个选择她的学生。她尽可能的丰富专业满足不同孩子们的需求;她不擅学术,却精益求精只为给孩子们的未来提供坚实基础;她注重实际、朴实无华,以殷切关怀传授谋生技能。只是,学生们在选择高职时是否也怀着对实践技能的热爱的“赤子之心”呢?学生步入高职前,了解她“学有所长”的追求了吗?认识到职业教育注重“应时之技”的特点了吗?摆正“知识不分高低贵贱”的心态了吗?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侧重点不同,却都是在为国育才。摘掉盲目的眼镜,我们可以看到,高职不是本科的“垫脚石”,它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奋力攀登的学业山峰,在山顶有属于技术型人才的独好风景。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雪萌
(作者:蓝镭)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